1964年10月2日,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在人民大会堂隆重首演,3500多名文艺工作者参加了演出。57年后,曾参与《东方红》演出的李光羲、林中华、赵青、才旦卓玛、邓玉华五位老艺术家,5月16日相聚国图艺术中心,与观众分享当年的创作故事,再度唱响那些激动人心的经典旋律。
林中华
周总理亲自修改朗诵词
活动一开场,电影《东方红》的经典画面瞬间把观众带回到那段激情澎湃的岁月。如今,五位艺术家中,最年长的李光羲已92岁高龄,最年轻的邓玉华也已年近80岁。
90岁高龄的朗诵艺术家林中华依然嗓音洪亮、思路清晰。一段底气十足的诗朗诵,再现了他当年在《东方红》中担任朗诵主持人的风采。“1964年8月底,我接到通知,让我去西苑旅社参加《东方红》的面试。”林中华回忆,“当时虽然觉得非常光荣,但并没有意识到这部作品能在后来大放异彩,成为影响了几代人的红色经典。”
三天后,林中华得到导演组的通知,被选中担任朗诵主持人。“整场演出用散文诗贯穿始终,我和白慧文不是简单的报幕员,而是用诗的语言去承上启下,魏巍、徐怀中、乔羽等诗人都参与了朗诵词的创作。”
好不容易背熟了朗诵词,导演组又给他送来了新的稿子,原来,这是周总理逐字逐句修改过的。“其中有一句原本写的是‘日本鬼子’,但周总理考虑,虽然当时中日没有建交,但民间友好往来很多,因此改成了‘敌人’二字,可以说是良苦用心。”
周总理对朗诵的指导也很具体。“他要求我们访问工人、老红军,加深理解,他说,‘这样,你们在朗诵时就不会一片空白,眼前就能展现出历史的画卷,引起观众共鸣。’”有一次,总理接待完外宾路过后台,还专门鼓励林中华说:“你们的朗诵有进步啊,还要继续努力!”这句话,成为林中华一生中前进的动力。
赵青
《东方红》教会我“螺丝钉”精神
参演过我国第一部大型民族舞剧《宝莲灯》的著名舞蹈家赵青,被誉为“中国民族舞剧开拓者”。如今,84岁的她在晚年拿起画笔,在油画的天地里起舞。
“我是在拍电影阶段才参加《东方红》的。”赵青永远忘不了,是周总理亲自指示,把她和她所在的中国歌剧舞剧院舞剧团调到《东方红》剧组。“当时是发自内心的激动,这是党和国家对我们的信任,何等荣幸啊!”
赵青被分配到邓玉华演唱的《情深谊长》段落担任领舞。“原本这个领舞是一位海政歌舞团的演员,个子高高的,跳得也非常好,但组织安排,我只能服从,到现在我都觉得对不起她,本来应该是她在大银幕上展示的。”令赵青感动的是,留下来的海政歌舞团演员对此不仅没有一丝怨言,还耐心地教她彝族舞的动作。“整个剧组团结一致,拍摄得很顺利。”
当时,剧组要求赵青不仅要跳领舞,也要跳群舞。这一点对她教育很深,“以前哪有主演跳群舞的呢?这就是《东方红》的作风,就像雷锋所说的‘螺丝钉’精神。”回顾自己的艺术生涯,赵青深情地说:“是党把我培养起来,让我把舞蹈生涯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邓玉华
一度不敢挑战《情深谊长》
“五彩云霞空中飘,天上飞来金丝鸟……”《东方红》中,一首反映红军和彝族群众鱼水深情的《情深谊长》,让观众记住了年轻的歌唱家邓玉华。
“这首歌很好听,但是很难唱,要有转调,前面优美,后面高亢。”那时,22岁的邓玉华在接到试唱《情深谊长》的任务后,很是忐忑,担心自己唱不好。“我就跟导演说,能不能让我改唱《南泥湾》,做郭兰英的B角。导演笑了,说郭兰英的B角已经定了,你就试试《情深谊长》吧。”
后来,《情深谊长》的A角由总政歌舞团的美声歌唱家徐有光担任,B角则是民族唱法的邓玉华。“我的民族风格到底导演满不满意,观众喜不喜欢,心里一直七上八下的。”直到有一次,周总理对她说:“小邓,你声音很好听,跟王昆、郭兰英好好学点民歌,也希望你能学点西洋唱法,用西洋唱法唱好民歌。”这番话让邓玉华豁然开朗。后来,《东方红》搬上大银幕时,周总理亲自指示由邓玉华演唱《情深谊长》。
“参加《东方红》的演出,也让我深受教育和感染,深刻认识到了革命成果的来之不易,几乎每一场都会感动落泪。”演出中,邓玉华扮演了一个彝族小姑娘,对新中国充满期盼。“这背后其实是一段感人的故事,刘伯承将军在长征时曾与彝族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结下深厚的民族情谊。”
后来,邓玉华曾前往故事发生地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受到当地群众的热情欢迎。“他们都以为我是彝族人。县长给我颁发了彝族荣誉公民的证书,还为我量体裁衣设计了一套彝族服装。”
李光羲
只有精品才能感动观众
“我经历过整个《东方红》大排练,按周总理的指示,从全国挑选最好的艺术家参加,这可不是我骄傲吹牛啊,当时是反复评选的。”谈起筹备经过,李光羲颇为自豪。他举例说,有一天排练,话筒出了问题,唯独一个人的声音不仅听得见,还灌满全场,“这就是才旦卓玛,天才啊。”
在李光羲看来,参演《东方红》不仅是一次艺术教育,更是一次人品教育。“三千多人在一起,从排练到演出,没有听到任何人的是非。大家都怀着满满的荣誉感、责任感和对周总理的崇敬之情。”
1997年香港回归,李光羲曾受邀在美国十大城市为华侨演出。“每当我唱起《松花江上》,台下总有老年观众在哭,这首歌总能勾起人们对祖国的热爱、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痛恨。”《东方红》的经久不衰,也让李光羲认识到,艺术不是玩闹,也不是唱跳娱乐,而是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只有精品才能感动观众,才能住进人的心里。”他希望,年轻一代的艺术工作者能将《东方红》的精神传承下去。
如今,92岁的李光羲仍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他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过好每一天,争取有点用。”
才旦卓玛
周总理叮嘱我学成回西藏
得到《东方红》参演通知时,才旦卓玛正在上海的医院里等待手术。“当时我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因为不太适应当地气候,嗓子不舒服,医生建议我割掉扁桃腺。没想到,北京来电话了,说《东方红》里需要藏族演员,让我去参加。”才旦卓玛非常珍惜这次演出机会,和医生商量了一下,决定回来后再做手术。于是,她兴高采烈地来到了北京。
当时,才旦卓玛的汉语并不好,虽然不能完全听懂其他演员的交流,但整场演出看下来,仍让她深受教育。“我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能参加这么大的活动。有时候我会在台下偷偷地哭,因为我也是从旧社会过来的,家里也是很穷的,所以,作为少数民族演员能参演《东方红》是非常荣幸的,让我更加认识党和祖国的伟大、人民的伟大。”
演出期间,周总理亲切地问起才旦卓玛的学习情况和毕业规划。她当时坦言,“还不知道呢。”总理叮嘱她:“好好学习,回去为西藏人民服务。离开家乡太久的话,你身上酥油糌粑的味道就会慢慢少了。”当时,才旦卓玛早已凭借《唱支山歌给党听》家喻户晓,北京、上海的很多单位都想留她,但她牢记总理的教导,回到了拉萨。
为了这次重聚,84岁高龄的才旦卓玛专门从成都飞到北京,并在现场唱起了《东方红》里的歌曲《毛主席的光辉》。她笑着说:“当年在北京排练演出了那么多天,我的扁桃腺炎自己就好了,一直到现在也没拿掉。”
本报记者李俐阎彤摄
原文链接:
https://bjrbdzb.bjd.com.cn/bjwb/mobile/2021/20210518/20210518_024/content_20210518_024_1.htm#page22?digital:newspaperBjwb:AP60a353a5e4b08be50306f06c https://bjrbdzb.bjd.com.cn/bjwb/mobile/2021/20210518/20210518_024/content_20210518_024_1.htm#page22?digital:newspaperBjwb:AP60a353a5e4b08be50306f06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