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音乐教育

全景再现长征万水千山 真实刻画红军战士形象

发布时间:2021-05-31 09:40:45 丨 来源:北京日报 丨 责任编辑:郑乾


上世纪70年代复排的《万水千山》舞台照。

本报记者牛春梅

李有国、罗顺成、赵志方、李凤莲……听到这几个人的名字,有人或许不明所以,有人却会热血沸腾,热泪盈眶。他们是中国第一部全景式描绘长征的话剧艺术作品《万水千山》中的主人公,是千千万万参加长征的红军战士凝练在舞台上的形象。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长征胜利85周年,在这样的日子里,我们重温这部经典作品,也是在向千千万万牺牲在胜利路上的先辈们致敬。

上世纪50年代《万水千山》舞台上的彝海结盟场景。

陈其通

时代寄语

信仰不仅仅是信不信的问题,更是相信了还能够为之行动,《万水千山》的主角就是一群为信仰而行动的人。——陈其通之子陈嘉陡

只上过一年私塾的编剧

原总政话剧团导演、演员陈嘉陡曾出演过话剧《万水千山》,同时也是该剧编剧兼导演、“将军戏剧家”陈其通的长子。父亲的这部作品,也是陈嘉陡一生最看重的艺术作品。

作为第一部全景式描绘长征的话剧艺术作品,《万水千山》可谓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但陈嘉陡介绍说,其实父亲文化水平并不高,小时候只上过一年私塾。原来,陈其通出身在四川巴中县一个贫穷的雇农家庭,家里没有一分地,靠给别人种地过活。

当时在四川,贫苦人家的生活水深火热,不仅吃不饱穿不暖,军阀、地主、土匪、民团都对普通老百姓随意盘剥欺压。“在这种情况下,突然来了一支队伍,告诉你可以建设一个美好的、幸福的、人人平等的社会,这个社会叫社会主义社会,肯定人人就都踊跃参加。”陈嘉陡说,陈其通很早就走上了革命道路,1932年加入共青团,1933年正式成为一名党员时,还不到17岁,参加长征时被大家称作“红小鬼”。

但这个“红小鬼”的心思可不小,他跟随红四方面军“三过草地”,亲身经历了长征的千难万险,看到过无数战友倒在长征路上,心里一直想着要把这些都记录下来。长征胜利后来到延安,他先是写了一些活报剧和通讯报道,后来又用了一年多时间写出了话剧《艰苦历程两万五千里》,也就是第一版话剧《万水千山》。创作这样一部作品,对只上过一年私塾的陈其通来说并不容易,但他心里就是有一种按捺不住的激情,要把那些他亲身经历、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们和伟大的长征历程记录下来。

因为这部作品规模很大,当时延安的剧团根本没有能力演出,第一版完成后并没有排演。后来陈其通又修改了很多次,直到1949年3月,他所在的沈阳部队政治部文工团首次公演该剧,当时叫做《铁流二万五千里》。受文工团规模所限,这一次舞台上的呈现也并不令陈其通满意。

这部剧真正意义上的首演是1954年6月在北京,由陈其通亲自组建的总政文工团话剧团演出。这个剧团集合了全国各地文工团中最具实力的话剧演员,包括他亲自招收的著名演员蓝马。当时的演出非常轰动,观众要想买到票都得带着铺盖卷连夜在剧场外排队。

那些身影久久挥散不去

在话剧《万水千山》第一场中,有一段和敌人拼刺刀的戏,非常惊险。陈嘉陡说,这个故事来自父亲的亲身经历。

在长征中的一场战斗里,陈其通把刺刀捅进敌人的肚子里还没拔出来,对方又有人向他刺过来,来不及躲开的他,就同时用右手抓住敌人的刺刀,左手抓住自己的枪管,两个人互相僵持着的时候,又来了一个敌人,情况万分危急时,幸亏一个战友赶过来,才救了他一命。就是因为这一次用手抓刺刀,让他右手受伤,四个手指头从此再无法弯曲。没有人能想到,他能用四个手指不能弯曲的右手写出那么多作品。

话剧《万水千山》中不仅有陈其通自己的故事,还有许多他听到和看到的人和事。指导员李有国是剧中主角,他的原型不是一个人而是很多人。剧中有一场戏是李有国在翻雪山前发烧了,如果坚持跟随部队,在恶劣的环境中很可能会死在雪山上。如果留在老乡家会安全很多,可这意味着脱离了革命队伍。最终,他还是决定跟着红军继续走,哪怕面对着的是死神。

“李有国身上集中着很多战友的故事和精神,他们宁可死也不能丢弃信仰,认为没有信仰活着也没什么意义。”陈嘉陡说,父亲跟他讲过许多长征路上的感人故事。陈其通在西路军时,有一次在战斗后的战场上,看到一个受伤的战士还活着,想把他抬走救治。可那位战士说:“你别救我了,带着我只能连累你们,留一把枪给我就行了,回头敌人打扫战场时,我还能再杀死一个敌人。”没有人知道这个战士的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谁,但他的形象在陈其通心中久久挥散不去。

话剧《万水千山》将笔触放在了普通的指导员、战士身上,他们出身贫苦,相信跟着共产党一定能够建立一个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他们甘愿为这个理想奉献生命。“信仰不仅仅是信不信的问题,更是相信了还能够为之行动,《万水千山》的主角就是一群为信仰而行动的人。”陈嘉陡说。

不能让观众觉得这是戏

“我记得很清楚,排练时蓝马距离我只有三四米远,但那种感觉一点不像是在演戏。”陈嘉陡小时候常跟着父亲去排练厅,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当时《万水千山》排练的情况。

陈嘉陡说,“真”是父亲在创作、执导《万水千山》时一以贯之的要求。这个戏与一般的戏不同,没有技巧性的开始、高潮、结尾,没有人物之间的矛盾不断变化、激化。

陈其通很喜欢前苏联电影《夏伯阳》,那种真实、自然的感觉也体现在他的《万水千山》里。为了追求真实,当时选的演员都非常年轻,因为长征时战士们都是十八九岁,二十多岁当上军长、师长的也不少。在表演时,陈其通要求演员从内心到外形都要做到真实,“蓝马就有这个功力,他没有学过什么表演体系,但从内到外都是真的,没有话剧腔调和做派。”在陈嘉陡看来,就是这一批像蓝马一样经验丰富的演员,成就了《万水千山》高水平的演出。

表演之外,陈其通对舞台细节也力求真实。陈嘉陡记得小时候看《万水千山》剧组制作舞台布景时,工作人员制作山石道具,不仅把表面喷绿,还把丝瓜染上颜色粘在上面模仿青苔的感觉。

坚持现实主义创作的同时,陈其通也不排斥其他新的技术和观念。很多人不知道,陈其通还组织研发了国内最早的无线麦克风。当时,陈其通看到朝鲜歌舞团来华演出时使用了无线麦克风,演员在表演中不必刻意提高声音也能让最后排的观众听清楚,更适合表达丰富真实的情感。为此,他研究开发了我们自己的无线麦克风。虽然当时的无线麦克风有钢笔那么大,后面有一段线,在舞台上几个话筒同时使用还会互相干扰,但他坚持在《万水千山》中使用。

对于新的表演观念,陈其通也会为我所用。1974年复排的《万水千山》在坚持现实主义的同时,也加入了表现主义的手法。比如“遵义会议”这场戏是非常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到了下一场“四渡赤水”,就用舞蹈来表现红军四渡赤水的过程,再下一场又是现实主义的表演。“父亲认为如果把现实主义和表现主义糅合到同一场戏中,会有一种不伦不类的感觉,而他不想让观众觉得自己是在看戏,希望大家觉得事儿是真的,情感也是真的。”

2011年,为庆祝建党九十周年,陈嘉陡作为导演将阔别舞台几十年的《万水千山》搬上舞台,并重走长征路进行巡演。在陈嘉陡看来,《万水千山》对今天的观众依然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它是在叩问:你有信仰吗?你能为信仰行动吗?

原文链接:

https://bjrbdzb.bjd.com.cn/bjrb/mobile/2021/20210531/20210531_011/content_20210531_011_1.htm#page10?digital:newspaperBjrb:AP60b3f02ae4b02239fd0a187e

联系专线    商务合作    邮箱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