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郭震
演员排练 《北京故事》
由北京文化艺术基金、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中国文学艺术发展专项基金资助,顺年文化传播(北京)有限公司出品制作的原创音乐剧《北京故事》将于6月19日-22日在北京保利剧院进行首轮五场演出。
近日,借着彩排的契机,北京青年报记者独家专访了总导演郭震,他认为中国原创音乐剧需要拓宽女性题材的宽广度;同时,不要回避粉丝,业内人士应该思考如何在保证艺术水准的前提下,盘活市场,让观众愿意花钱买票进剧场。
创作调整
突出北京的人情味儿和现代感
《北京故事》是郭震和团队三年磨一剑的成果。2018年,制作人李兰找到郭震,希望他能执导《北京故事》这个项目。拿到剧本后,女性的独特视角一下子吸引了郭震。“目前国内的原创音乐剧,很少有以中年女性为主,而这部剧所讲的人物和故事就像发生在我们身边,非常真实而有代表性。此外,剧本提供的浪漫文学底蕴和唯美诗意的歌词,给了我很大的想象空间。”
在郭震的脑海里,舞台不是一个平面的,而是立体的,有生命的。舞台的各个区域,甚至音乐、演唱、灯光、舞美这些元素就像一个个抽屉一样,每个抽屉的功能不同,要把它们有机组合在一起,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果。幸运的是,郭震遇到的作曲和编剧给了他很大的空间,“我的这些天马行空的想象,在他们眼里都是合理的,我们在美学观念上能达到一致,他们很尊重我,常常会配合我去修改和剪裁。这是最让我欣慰的一点。”
这部剧是一部关于北京的剧,如何体现“北京”这个概念,郭震下了不少功夫。“北京是一个多元化的、包容、开放的城市,所以整部剧保留了京韵的文化以外,所展示的北京味儿是浓浓的人情味,大家互相关爱、彼此温暖。此外,北京还是一个具有国际视野的城市,这些都在角色的台词和演唱上有所体现。为了突出北京的现代化气息,舞台的设计也运用了简洁现代的柱状设计,结合多媒体,通过虚实结合的舞美增加想象的空间。”
市场现状
原创音乐剧需拓宽女性题材宽广度
近年来,《二十不惑》《三十而已》等反映都市女性成长的电视剧火爆荧屏,越来越多的人对女性的职场、生活、情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而中国原创音乐剧市场中,关于女性题材,尤其是反映中年女性困惑的作品并不多。
在郭震看来,女性,尤其是中年女性是和谐社会的中流砥柱,相比男性,她们的付出一点都不少,甚至更多,因为她们要关注孩子、教育、家庭、工作、生活等等一系列的事情,只是她们的付出不太容易被大家关注到,尤其在舞台剧的作品中。
近年来,随着电视节目《声入人心》的火爆,音乐剧市场以男性题材居多的局面恐怕仍要继续。郭震认为,“《声入人心》这个节目推动了中国音乐剧的发展,无论是舞台剧演员的社会地位,还是观众对于音乐剧种类的认知,都大大地提高了,通过《声入人心》成名的人气演员主演的音乐剧可以说是一票难求,这些都是非常好的现象。但好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一些思考,这样继续发展下去可能会有一些男女题材的失衡。”
音乐剧《北京故事》通过讲述四位北京女性平凡而又五味杂陈的生活,传达出了对当代中年女性群体的关照,是一部对中年女性所面临的职场、婚姻、家庭等方面的困境进行了多维度展现的音乐剧。郭震认为,“音乐剧需要不同的题材,尤其需要拓宽女性题材的宽广度。人到中年以后,在很多事情上会有无力感,而这种无力感是你完全控制不了的。《北京故事》这部剧整体来说展现的就是中年女性的困顿,剧中最妙的一点是这些矛盾冲突暂时得到了解决,让人们觉得生活是继续的,美好也在继续,但困难永远都在,矛盾也永远都在。剧中的女性不是脸谱化的,观众看完以后或多或少可以在这几位女性身上看到一些身边人的影子,或者是跟自己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产生共振和思考,这是很有趣的。我们的第一目标是让观众觉得好听好看,值回票价。第二个层面就是多少能带来一些思考,我觉得这就够了。”
从演员层面上来说,《北京故事》汇聚了王莹、林萍、陈冠馥、霍元圆等一批实力唱将,“她们早就是很资深的歌唱家了。这次合作,从音色的处理,到性格的塑造,大家都有很多探讨,她们的配合度很高。”郭震认为,音乐剧跟话剧不同,话剧的情绪没到,可以停顿两秒,而音乐剧的音乐就在那里,早一点晚一点都不行,而且需要演员百分百的爆发力,少一点儿情绪就不对。“所以音乐剧演员除了基本素养——唱、跳、演都要有以外,对他们迅速调动自己的表演状态的要求挺高的。希望这次让大家发现中国还是有很多好的音乐剧演员,尤其是很多优秀的女性音乐剧演员。”
观察思考
业内人士要保持水准吸引观众进剧场
本科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音乐剧专业的郭震虽然是音乐剧科班出身,但他的从业经历不止于音乐剧领域,研究生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学给了他更多的舞蹈实践机会。多年来,他先后在《跨界歌王》《女神的新衣》《bilibili最美的夜跨年晚会》等知名节目中担任舞蹈总监。他会潜移默化地把音乐剧的表现手法融入到节目里。“在演唱的过程中我会加入很多戏剧情境和表演空间给选手,得到了很好的尝试。”
相比较知名节目的观看量来说,音乐剧则是一个更为小众的市场。近年来,随着《声入人心》等音乐类节目的火爆,令音乐剧这种艺术形式越来越为大众所关注。而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声入人心》带动的可能大多是粉丝效应,能有多少观众因此转化为音乐剧的观众尚未可知。郭震则认为《声入人心》的成功对音乐剧行业来说是好事情,“起码有人愿意花钱买票看。我们没必要去回避知名度,观众在对一部剧没有太多了解的情况下,一定是先冲着人去的。《声入人心》最大的好处是推动了国民对音乐剧这三个字的认知,这已经非常不得了了。”
而说到粉丝,郭震也希望大家不要把粉丝妖魔化,“我们一说到粉丝就想到了不文明的观剧行为,但我在上海看音乐剧《摇滚莫扎特》的时候看到的粉丝完全不一样,他们非常有秩序地排队存箱子,换上漂亮的礼服观剧,演出过程中也非常克制,知道什么时候该鼓掌,什么时候该跟着唱,很有纪律,演出结束又很有礼貌地排队去更衣室领箱子。如果能有这样的粉丝,音乐剧市场怎么能不好?”郭震认为,“不管观众是看偶像也好,还是喜欢音乐剧也好,先养成看音乐剧的习惯总是好的。作为音乐剧从业者,我们要想着如何去盘活这个市场,如何在保持艺术水准和格调的基础上让观众愿意花钱买票,走进剧场。市场自然会越来越好。”
文/本报记者田婉婷
原文链接:
http://epaper.ynet.com/html/2021-06/04/content_376536.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