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在参观“人民的心声历史的旋律”主题展。本报记者安旭东摄
本报记者陈强
昨天,“人民的心声历史的旋律”主题展在房山区霞云岭乡堂上村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纪念馆开幕。纪念馆在上下三层、共计1611平方米的展陈空间内,以多种方式呈现了200多首红色歌曲,以歌颂史,打造沉浸式党史学习教育基地。
歌词反映人民心声
堂上村是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诞生地。1943年,晋察冀边区抗日宣传小分队队员曹火星,结合当地民歌曲调“霸王鞭”的旋律,创作了这首家喻户晓、全国传唱的红色歌曲。
昨天,曹火星的女儿曹红雯也来到了堂上村参观主题展,她说:“父亲把对党的热爱化作了铿锵的旋律。歌词更是反映了人民心声。他无愧于‘人民音乐家’的称号!”据了解,红歌创作出来之后,村民口口相传,这首歌很快在堂上村附近流传开来,逐渐唱遍了整个解放区。
此次在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纪念馆举办的主题展,分为“党的创建和大革命洪流中的歌声”“土地革命风暴中的歌声”“为全民族抗战呐喊的歌声”“循着解放战争进程的歌声”四个主题部分,着重呈现革命时期涌现的歌曲。红歌用多媒体等多种方式呈现,激情澎湃的歌词,让人仿佛又置身于那个革命的、炽热的年代。
歌曲成为历史见证
1943年,年仅19岁的曹火星为什么会创作《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曲?
纪念馆义务讲解员李增军介绍,1943年,蒋介石出版了《中国之命运》一书,鼓吹“没有国民党,就没有中国”的口号。针对这种论调,中共中央在《解放日报》刊发了铿锵有力、针锋相对的社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这篇社论让曹火星心潮澎湃,直接促使了歌曲的诞生。这首红歌,也成为了历史事件的见证。”
此次展出的200多首红歌中,有不少都是历史事件的见证。在“党的创建和大革命洪流中的歌声”部分,于1925年根据法国歌曲改编的《国民革命歌》,是北伐战争的见证,尤其在叶挺独立团及其所在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是一首提升士气的战歌;在“为全民族抗战呐喊的歌声”部分,创作于1945年8月的《反攻进行曲》,即是当年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号召全国各解放区军民向敌占城市和交通要道发起全面总攻的见证。
沉浸式体验获点赞
近年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纪念馆年均接待参观人数达18万人次,为进一步提升体验,此次主题展还利用艺术品创作、大型投影、场景复原、音像展示等多种形式,打造沉浸式党史学习教育基地。
“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昨天,50多名来自北京市政协合唱团的成员,在展厅内伴着音乐,来了场临时演出,引得其他观众纷纷拍照。合唱团团长李宝浚说,主题展中的大部分歌曲团员们都会唱,“希望通过传唱红歌,能让更多人感悟党史、坚定信仰、汲取力量。”
房山区委书记陈清说,红色资源是党史学习教育最生动的“实景课堂”,房山区将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纪念馆打造成房山乃至全市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活教材”和“红色课堂”。
红歌诞生地唱响“人民的心声”
本报讯(记者陈强)昨天傍晚,房山区霞云岭乡堂上村党旗广场掌声雷动,歌声飞扬。“人民的心声”——北京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专场演出隆重举行。来自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国音协和北京音协的几十位艺术家,与千余名房山区党员群众代表,共同演绎了一曲曲经典歌曲,透过“百年歌声”,重温党史、感悟初心、坚定信仰。
一曲“永远的旋律”——《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拉开了演出序幕,长达15分钟的演出,融器乐、声乐、舞蹈于一体,以童声合唱、民乐演奏、霸王鞭舞蹈等多种方式,多角度呈现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红歌的独特魅力。随后,艺术家们先后登台,以史串歌,以歌叙史,倾情演绎了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等不同历史时期的红色歌曲。
“歌以载道、歌以抒怀,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来,涌现出了许多涤荡灵魂、深入人心的优秀音乐作品,蕴含着丰厚的红色基因。”北京音协副主席、秘书长赵金波说,这次来到堂上村,来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词曲诞生地,就是为了追寻老一辈音乐人的足迹,用一个个不朽的旋律,唤醒红色记忆。
专场演出由市委宣传部、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市文联、北京广播电视台和房山区共同主办,是本市“永远跟党走”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文链接:
https://bjrbdzb.bjd.com.cn/bjrb/mobile/2021/20210617/20210617_003/content_20210617_003_1.htm#page2?digital:newspaperBjrb:AP60ca5f57e4b0b843ec256b1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