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一早,天空飘起了蒙蒙细雨,国图艺术中心里几乎满座,观众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观看电影《周恩来》公益展映,在影像中缅怀一代伟人。映后,该片导演丁荫楠和饰演周总理的著名表演艺术家王铁成,为观众讲述了这部红色经典背后的创作故事。
现场,85岁高龄的王铁成重现了周总理最后一次主持国庆招待会时的讲话:“贵宾们,朋友们,同志们:二十五年前,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这段“原音”仿佛时光倒流,令全场沸腾。
舞台上首演周总理台下一片哭泣声
电影《周恩来》生动展现了周恩来总理为党和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感人形象。当看到晚年周总理带病工作、不断消瘦的身影时,不少观众流下了眼泪。
正是凭借着在这部影片中出神入化的表演,王铁成获得了金鸡奖、百花奖双料最佳男主角。谈到与周恩来形象的结缘,他有太多的回忆和故事。
王铁成第一次饰演周恩来,是在1977年的话剧《转折》中。当时,周总理去世一周年,社会各界仍沉浸在怀念总理的情绪中。剧组在全国范围内寻找适合扮演周总理的演员,却始终没有找到人选。这时,中国儿艺的化妆师推荐了王铁成。“当时是按照解放后总理的标准像试装的,没有留胡子。”尽管那时王铁成还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龙套”演员,但由于试装效果“太像了”,他很快被选定为周总理的扮演者。
“一开始怎么也找不到感觉。”从接到任务到上场演出,只有17天准备时间,而剧组几乎没有任何周恩来的影音资料可供参考。王铁成在排练厅里对着镜子直发愁,两三天没出过屋门。“这事被老百姓知道了,有人主动给剧院送来了一盘总理在工体讲话的录音带,还有人送来了照片。”王铁成还专门去了新闻电影制片厂,看周总理的影像资料。“当时新影厂规定,只能听,不能录。没想到走的时候,放映员对我说,‘下次你们再来不许带录音机,看不见我们不管,看见了一定要管。’他是想帮我呀。”就这样,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王铁成得到了不少珍贵的资料,为他塑造总理形象提供了重要帮助。
演出那天,王铁成一出场,全场观众集体鼓掌,掌声长达一分钟。演着演着,剧场后排的观众全都挤到前排来,连过道都站满了人,台下一片哭泣声。“这不是说我演得像不像,而是人民太爱总理了,他活在老百姓的心中。”
话剧《转折》是舞台上第一次出现周总理的形象,这也成为王铁成人生的重大转折。41岁的他,从此走上了特型演员的道路。
为演好晚年周总理拼命减肥瘦身
1978年,王铁成应著名导演谢铁骊的邀请,在电影《大河奔流》中第一次塑造了大银幕上的周恩来形象。之后,他又陆续在《李四光》《西安事变》《风雨下钟山》《金陵之夜》等影片中饰演了周恩来。其中最深入人心的,当属丁荫楠执导的电影《周恩来》。这部影片在1991年上映后,收获了2.7亿票房,感动了万千观众。
“拍这部电影不能冒险,王铁成是唯一人选,因为他有15年演总理的经验,已经达到了神似。”丁荫楠回忆,自己是在一个电视剧剧组与王铁成相识的。“当时他化着妆,蹲在地上吃炸酱面。我越看越奇怪,怎么吃面的时候还能这么像总理?”他当即向王铁成发出了邀请,“您一直演年轻的总理,想不想尝试一次晚年的总理?但是需要瘦20斤。”王铁成马上回答:“没问题,我去减肥,你去弄剧本吧。”
“形为先,神韵超乎其表。”这是王铁成对自己表演的要求。作为一个老北京人,他仔细研究总理带有江苏淮安方言的口音,就连走路的步伐和姿态都反复揣摩。“有一次我见到邓妈妈,她说‘总理走路快而坚稳’,这里面内涵很多。”
为了在外形上接近晚年周总理,年过半百的王铁成拼命减肥,每天只吃西红柿、黄瓜,九个月不知粮食味儿。“有一天我爱人看到我身上一点肉都没有了,吓坏了,提醒我要注点意,‘家里还有两口人呢’。我当时就掉眼泪了,我说我要一直演到周总理去世,‘如果演得不像,我就从这九楼跳下去’。”
按照约定,当丁荫楠完成剧本再次见到王铁成时,他果然已经瘦了20斤。丁荫楠把他的定妆照送到广电部,“领导看了说太像了,现在可以拍了。”
车祸后打上绷带演活了重病的周总理
天有不测风云。在王铁成随剧组在湖南拍戏的途中,一场意外的车祸让他断了六根肋骨。“我被送到长沙急救,当时手上全是血,头上肿着大包。导演赶到病房掀开我的头发说的第一句话是,‘还能拍!’”王铁成笑着回忆,当时自己已经疼到没有力气回应了。
后来,剧组把他送到北京305医院治疗。“导演说,周总理就是在305医院逝世的。‘你去了以后,摸一摸他是在哪个病房逝世的,争取在那里拍。’”带着导演布置的“卧底”任务,王铁成在医院躺了整整三个星期。在病痛的折磨下,他的体重又骤降了几斤。这样一来,反倒让他更接近晚年重病的总理形象了。
于是,在身上还绑着塑料绷带的情况下,王铁成火速进组,拍摄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最后一次主持国庆招待会的重头戏。“因为绑着绷带,穿不了白衬衫,就直接在绷带外面穿上了中山装。结果人人都说我瘦得衣服直晃荡。这就更加强了总理消瘦的真实感。”
为了念好周总理在国庆招待会上的祝酒词,王铁成把录音拿来,听一段、念一段、录一段,结果念了50多遍还不满意。“后来我才发现,是重音的问题。‘贵宾们’这一句,逻辑重音在‘宾’字上,但总理的重音在‘贵’字上,这说明他对国庆招待会来宾的尊重,也说明我们在思想境界上的差距。”
这场戏从早上7点拍到晚上11点,王铁成十几个小时水米未进。“因为我人中不够长,上嘴唇贴了橡胶模型,不能笑也不能喝水。”就这样,他忍受着疼痛和饥渴,演活了周总理重病缠身、极度憔悴的神态。
电影终于杀青,丁荫楠却发现,在一个中景镜头里,王铁成还是有些胖,决定补拍。为此,王铁成不顾危险,连吃了两天利尿剂。“补拍完一看,减大发了,还是用原来的吧。”正是凭着这种认真到较劲的创作精神,电影《周恩来》获得了广泛认可,王铁成也成为观众心目中“最神似周总理”的特型演员。
“周总理心存大爱,这是现在的年轻人最应该学习的。”生活中,王铁成勤俭朴素、热心慈善,资助了11名贫困大学生。他说:“总理当年始终牵挂着贫困问题、粮食问题,现在的生活好了,一亿人口脱贫,我们要感恩惜福。”本报记者李俐阎彤摄
原文链接:
https://bjrbdzb.bjd.com.cn/bjwb/mobile/2021/20210617/20210617_020/content_20210617_020_1.htm#page19?digital:newspaperBjwb:AP60cae6eae4b0b843ec25e8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