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星光灿烂

青春誓言 强国有我

发布时间:2021-07-02 10:06:23 丨 来源:北京日报 丨 责任编辑:郑乾


“今天,我们站在天安门广场,紧贴着祖国的心房;今天,我们歌颂人民英雄的荣光,见证如他们所愿的梦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来自北京大中小学的青少年组成的千人献词团,用真诚质朴的语言,向中国共产党和伟大的祖国母亲深情告白,抒发“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

选拔

呈现新时代青少年最本真状态

千人献词,是在天安门广场举办大型广场活动以来的首次尝试。

今年3月初,在北京市教委的组织下,千人献词团的领诵选拔工作在北京部分大中小学和少年宫开始了。选什么样的孩子?导演组和训练组从一开始就目标一致:口齿清晰、表达自然、气质质朴、性格真诚。那才是新时代中国青少年该有的样子。

来自49所大中小学和少年宫的3454人参与选拔,经过几轮筛选,确定10名学生进入领诵预备队。

从6月15日开始,10名领诵同学正式进入倒计时集训阶段,中国传媒大学播音学院刘鹏老师指导,著名导演甲丁、著名配音表演艺术家李立宏等作为专家团队,陪同指导。

虽然献词全过程只有5分30秒左右,但从入场到退场需要耗时几个小时,而且要长时间站立,因此孩子们需要有良好的体能支撑。集训开始后,每天早上7时,专业体能老师会先带着大家晨跑,增强体能。随后,声音、表演、形体等方面的专业老师轮番登场,为学生们提供顶级专业训练。

给献词学生提供专业培训,但培训完之后又需要他们能在献词的过程中回归本真、保持初心,这是集训过程中最难的部分。区别于常规的朗诵训练班,导演和训练组不仅为献词预备队准备了发音、表演、形体等专业课程,还专门设置了爱国主义教育、党史学习、心理情感共鸣等特设课程,首次尝试“去技巧化”训练方式。

每天晚饭后,刘鹏老师会让孩子们观看《新闻联播》,带领他们观看红色电影,为他们播读学习强国App上的重点文章,让他们感受到祖国的强大,感受到自己作为中国人的自豪与骄傲。“挖掘孩子们内心对党和祖国的爱,可以帮助他们在呈现过程中激发自然反应,实现真情流露。”刘鹏说。本报记者叶晓彦张楠实习记者孙延安

训练

如何练就千人齐声?

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中,青少年们真挚的献词感动了无数观众。

千人献词团来自本市多所大中小学,如何练就千人齐声?献词团中的两位清华大学学生揭晓答案——“一遍遍练习,直到形成肌肉记忆”。

正值学期末,清华大学学生学习压力很大。每天傍晚,田邵君、郭育松完成学习后,还要抽出两个小时,和其他18位同学一起去蒙民伟楼练习朗诵献词。

郭育松,是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的在读博士研究生。今年3月,献词团队开始选拔,他加入献词团队。

郭育松此前并没有太多朗诵经验,得从基本功开始练起。

呼吸,是郭育松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朗诵时要用胸腹式联合呼吸,也就是所谓的‘气沉丹田’,这样发声才能有力、有底气。”郭育松说,他花了整整一周时间找这种劲儿,甚至要通过长跑后的疯狂喘气,来体会这种呼吸方式。

献词不仅仅是朗诵,更需要情感的传递,所以朗诵者对献词的理解和体会尤为重要。清华大学邀请相关老师和博士生讲师团,多次为献词队员开专场讲座,为他们梳理建党百年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献词环节之后有《歌唱祖国》合唱,我特意去查了这首歌的词曲作者和创作背景。”公共管理学院的在读硕士研究生田邵君说,这首创作于70年前的老歌深深打动了她。朗诵前,听听这首歌,热爱祖国的情感油然而生,很自然就融入了朗诵中。

唱歌的节奏、声调都有统一标准。朗诵却不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咬字习惯,力度、速度、语调,单独朗诵没有问题,但千人一起朗诵,只要有一人抢哪怕0.1秒,都会影响整体效果。

千人齐声,如何做到?

田邵君、郭育松的回答极其简单:“只能一遍遍练习,直到形成肌肉记忆。”

每周校内训练2次,组内训练3次,定期还会有跨校的千人合练。不仅要刻苦,还要讲究技巧。比如献词中有一段,领诵者在说完“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之后,群颂者要朗诵“同心向党,奔赴远方”,导演在两句之间标出了一个气口,所有群诵者要在此处换完一整口气。这样一来,就大体上保证了节奏统一。

天安门广场的特殊环境,也给队员们带来了不小挑战。“我们千人合练时,是在6.6万平方米的室内体育场里。而天安门广场的面积是44万平方米,会形成混响的效果,所以站的位置不同,听到声音的时间也有差别。”郭育松说,这样的困难只能靠反复练习来解决。在朗诵技术上,则要清楚干脆,不拖沓,“每个字都要立起来。”

清华大学为献词队员量身定制了训练方案,每一位学生的考试、组会、上课时间都有专人统筹协调,保证同学们心无旁骛投入训练,以最好的状态参加庆祝大会。

“在党的新的百年历程的开篇,我们能够作为全国青少年代表,站在天安门广场表达这份感情,我非常荣幸。”田邵君的声音里,透着自豪。本报记者朱松梅

原文链接:

https://bjrbdzb.bjd.com.cn/bjrb/mobile/2021/20210702/20210702_010/content_20210702_010_1.htm#page7?digital:newspaperBjrb:AP60de3ff1e4b02c39a4147787

联系专线    商务合作    邮箱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