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策划组织制作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作品——系列短剧《理想照耀中国》完美收官。《理想照耀中国》的样式颇为独特,单集类似微电影的创作体量,总集数的累加又造就了多元的视角和多姿多彩的人物群像。该剧充分利用史实、史料,进行戏剧性的开掘,每集故事虽然各自独立,却又在美学层面完整统一,小处精细、大处磅礴。作为一部献礼剧,其创作呈现出一种对共同体美学意识的强烈追求,在整体的艺术风格上结合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注重核心价值观的表达、美学风格的统一、在地性的强化与角色认同,给献礼剧的创作提供了新的范本。
与当下社会产生互文效应
献礼剧的创作面临多重要求:在主题上要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创作者须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在艺术上要求制作精湛,创作者须有成熟的艺术呈现能力;伴随着流媒体平台、短视频社交平台的涌现,以及观众碎片化观剧习惯的生成,高大上的献礼剧也开始顺应时代的发展和当代年轻观众的需求,追求“亲民性”。毫无疑问,上述诸类创作指标要获得一种平衡,是对创作构思水平的全面考验。尤其是在主题层面:如何避免主题先行?如何用戏剧性本身吸引观众?如何用人物形象感染观众?如何让主题在情节的铺陈中艺术化地展现,使得核心价值观得以再造?这些都是难题。
由于缺少沉淀,早期献礼剧创作出现过诸多偏颇之处,如一味地注重主题展现而忽视了戏剧性的构建,导致人物扁平、情节单调,影响了作品整体的艺术水准,观众不愿看、市场不买账。而《理想照耀中国》让观众看到一种新的美学体系走向成熟,即共同体美学在电视剧创作中全面开花。共同体美学在电视剧领域最为显著的表现是,对于电视剧民族性与核心价值观特征的探索。《理想照耀中国》全面展现各行各业的百年奋斗史,构建了系统与理性的表达模式。该剧可被视作一种文化记忆的再现,其目的不仅是为了向观众呈现历史文本,同时也展现出叙事中镌刻着的社会秩序、集体记忆等共生力量,彰显特定时代独有的精神内质和思想理念,并与当下社会产生互文效应,最终实现与观众的共鸣。
激发青春的共鸣
《理想照耀中国》作为系列短剧,紧扣“念青春故事、书家国情怀”的创作理念,以“美好理想、青春奋斗”为核心主题,广泛挖掘不同历史阶段各行各业中鲜活的人物,旨在以当下年轻人更易接受的方式进行讲述与呈现,激发青春的共鸣。剧本聚焦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实践,深入挖掘充分反映党的初心使命的素材,从不同人物视角出发,构建小中见大的感人故事,在核心价值观突出、正能量强劲的原则下,形成多点透视、雅俗共赏的创作格局。用“坚守理想”作为统摄的主题,每个故事都经过精心的打磨,使得叙事空间饱满、戏剧节奏清晰。可以说,《理想照耀中国》引领了主旋律电视剧的一个新潮流:一方面,尊重电视剧的戏剧性本体特征;另一方面,青春偶像演员的参与让主旋律时髦起来。
作为系列短剧,《理想照耀中国》每集采用不同的演员,场景的高度跨越也难免会有风格差异。总导演傅东育没有回避这种风格差异,而是充分尊重分集导演的艺术主张,使每集的镜头、布光、剪辑与音响等要素达到质量上乘的电影艺术标准。如第一集中,当众人集中讨论社会现状时,长镜头运镜一镜到底,颇有舞台剧色彩;在陈望道返乡时拍摄的是火车前行的画面,但同时用旁白解读历史背景,角色独白与旁白结合。又如每集片尾都有一首专属主题音乐,直击灵魂,并配以史实资料回顾历史、交代现状,图解奋斗的源起与方向。与此同时,全剧基本按照线性顺序播出,主题严格贯穿,每集运用字幕介绍时间、地点和背景人物信息,符合电视剧观众的观赏习惯。观众并不会纠结于这部作品究竟更像电影还是更像电视剧,当一部作品在采取新样式的同时,还能葆有美学风格的统一,就不会产生明显的“违和”感。更何况,年轻观众尤其愿意接受影视创作的新样式。或许,该剧的播出有望激发电视剧行业更多元的创新之举。
拼盘与内在统一
《理想照耀中国》选择了平民视角的表述路径,体现出鲜明的共同体美学。事实上这也是阐释中国梦的创新之处:我们的英雄平实而坚毅,他们的自我实现体现了当下中国的内涵和路径。
例如《磊磊的勋章》讲述中国国家女子柔道队陪练员刘磊磊的故事。按照好莱坞的叙事法则,如果刘磊磊不能将参加奥运会拿金牌作为“最高任务”,那么这样的人物几乎很难成立。但是纵观全剧我们会发现,刘磊磊的内驱力是真实可感的,当他说出“所有人为了一个理想一起努力,这让我觉得,既平凡又有意义”,他的人物弧光也自然生成了。只有与共和国共同成长起来的中国人,才能深切地理解和认同:为什么刘磊磊即使牺牲和奉献,被摔打了284万次,却无缘奥运赛场,他还能够达成无悔无憾的“自我实现”。因为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正是有无数的“刘磊磊”,才有今日中国的腾飞。我们看到,这一集之所以有底气让原型人物本色出演,正因为故事本身绝非虚构,让观众产生集体主义认同,造就了极强的信服力。
《理想照耀中国》从与普通人生存空间、情感世界更为接近的日常生活视角落笔,注重在真实的历史氛围中描写人的亲情、爱情、友情,塑造富有个性、真实丰满的人物形象。将百年奋斗史作为叙事背景,专注表现那个时代激荡起的一朵朵日常生活的小浪花,以情感叙事的方式来设置故事情节、架构人际关系、把握历史走向的做法,让观众无须仰视,便能体会平凡而伟大的共和国缔造者们丰富而又真挚的灵魂。
我们常说好戏要接地气、有在地性。落实到表演中,会发现好的表演必然是取之自然,方能浑然天成。《歌唱!祖国》中的音乐家王莘,站在天安门广场前灵感涌现,他那一瞬间百感交集的表情,分明是在和天安门演对手戏。《天河》中的工程师吴祖太,在险峻山岭间不屈奋斗,他分明是在和太行山演对手戏。更不用说尤勇成之于白马雪山滇金丝猴(《你的眼神》),夏荔之于胡麻岭(《173米》)……和大自然同台竞戏,究其根本是人物自我的对话。由于独立故事短小的篇幅,能够集中展现人物实现自我观照的完整心路历程,并将人物的精神图谱定格于某一瞬间,形成精神特写,并与革命理想挂钩,这样别具风味的美学风格正是该剧创作的独到之处。
总而言之,《理想照耀中国》虽为拼盘作品,但是其美学风格却有难得的内在统一性。老中青演员们之所以能够贴合角色,个中奥秘在于:低头田间地头,抬头山川河流,俯首父老乡亲,导演抓住了中国文化传统中“天人合一”“取法自然”的理念,把“讲好中国故事”落实到平凡而又伟大的中国人身上,把平民英雄定位在历史洪流和变革之中,为平民立传。
献礼剧有各种呈现角度,有重大革命历史题材、重要历史人物题材的角度,也有为无名英雄和幕后英雄立传的角度。由家国与集体的宏大叙事转为突出小人物形象,呈现普通人的生活经历,将祖国的概念具象化为山川草木、乡村小路,展现各地区发展的不同面貌,呈现中国地理坐标中的个人形象,讲述平凡岗位中的家乡建设者,并形成共同体美学意识——这样的作品,越多越好!(作者张富坚单位:杭州师范大学)
原文链接:
http://www.xinhuanet.com/ent/20210723/3b860ce21a2740dfb38d5d73dd1eeb96/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