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丝路之声

涨海声中万国商 泉州千载丝路长

发布时间:2021-08-06 09:42:32 丨 来源:人民网 丨 责任编辑:晓程


7月6日,在泉州府文庙里的茶馆,南音第三代传人郑明明(台上右)与南音爱好者郭钧淼(台上左)参加惠民演出。有着“音乐活化石”之称的南音,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也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华社记者魏培全摄

1000年后的今天,环湾向海的泉州城,成为世界遗产地图上的文化坐标,吸引着人们前来寻见宋元中国。1000年前,刺桐绚烂的福建泉州城,曾为世界海洋商贸版图上的重要地标。“东方第一大港”,开拓海洋,连接中外,呈现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盛景。

7月25日,第四十四届世界遗产大会现场传来好消息——中国申报的项目“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顺利通过审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56处。

申遗成功的消息传出,网上网下一片欢腾。网友们认为,这为世界遗产大家庭增添了一颗璀璨明珠,体现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海洋文明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贡献,令人自豪。我们要以此次申遗成功为契机,更好地促进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文明的交流互鉴。

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

每年春天,泉州满城遍植的刺桐树树冠上就会缀满红花,远望似火,泉州也因此别称“刺桐城”。作为宋元时期的“东方第一大港”“天下之货仓”,泉州刺桐港曾与世界近百个国家保持着海上贸易,外国商人从泉州带走了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也带来了世界各地的奇珍异货和丰富多元的文化。

泉州系列遗产由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及其关联环境和空间构成,包括九日山祈风石刻、市舶司遗址、德济门遗址、天后宫、真武庙、南外宗正司遗址、泉州府文庙、开元寺、老君岩造像、清净寺、伊斯兰教圣墓、草庵摩尼光佛造像、磁灶窑系金交椅山遗址、德化窑址、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洛阳桥、安平桥、顺济桥遗址、江口码头、石湖码头、六胜塔、万寿塔。

泉州缘何吸引世界目光?

《人民日报》的报道分析说,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及其关联环境和空间,分布在自海港经平原并一直延伸到腹地山区的广阔空间内,完整体现了宋元时期泉州富有特色的海外贸易体系与多元繁荣景象,多维度地支撑了“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这一主题。

走近泉州22个遗产点,至今能触摸到宋元泉州从生产运输到销售贸易、从山区腹地到沿海平原、从多元社群到城市结构的多元繁荣景象。在新华社的报道里,泉州申遗文本负责人傅晶说,“这些遗产点构成了一个复合型系统,在10至14世纪是世界上非常先进的。”

世界遗产大会会议认为,项目涵盖了社会结构、行政制度、交通、生产和商贸诸多重要文化元素,共同促成泉州在公元10至14世纪逐渐崛起并蓬勃发展,对东亚和东南亚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泉州的文化多元、开放、包容。申遗成功后,泉州这座古城的荣光以及背后的丰富蕴涵,正被更多人所看见。

网友“明珠”留言说:“泉州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人们就住在古城中,一条街,一堵墙都有很久的历史。”曾在泉州工作生活了三年的网友“曹龙”写下这样的留言:“这座城市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古色古香,魅力四射!”

泉州的荣耀属于每一位守护者

开启申遗之路至今,泉州走过了20个年头。其间,韧劲十足的泉州,从未放弃努力。

2001年,泉州开始筹备申报世遗。2017年1月,国务院确定“古泉州(刺桐)史迹”作为中国2018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2018年6月29日,第四十二届世界遗产大会决定将“古泉州(刺桐)史迹”项目列为“发还待议”,即缔约国需补充有关信息后重新提交申请并接受审议。

2020年1月,中国向世界遗产委员会递交了重新编制的申报文本,项目名称调整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

“国家队”力量也迅速下沉泉州。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福建博物院到泉州开展考古发掘工作。

近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汪勃驻扎泉州、“深挖”泉州,也爱上了泉州。《福建日报》报道说,在2020年12月召开的泉州古城考古学术研讨上,汪勃和考古专家们一道,发布了市舶司遗址、南外宗正司遗址、德化窑址等考古成果,为申遗提供了有力的实证物证。

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是增补的6个遗产点之一。“这个点的发现,可谓大海捞针。”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副馆长林翰回忆说,为找到“泉州是重要的冶炼生产基地”的佐证,他和同事把文献中泉州含有“冶”和“铁”的几百处地名全找了出来,再发动相关专家挨个跑、重点跑、反复跑。单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林翰就跑了8趟。

网友“盛容”留言说:“向为申遗默默奉献的专家们致敬!”网友“格林”认为,泉州的荣耀属于每一位守护者!

为世界描绘更加鲜艳的色彩

申遗成功并非是终点,而是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世界文化遗产的新起点。

在申遗成功的第二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展示馆、“中国舟船世界”展示馆等13个系列遗产展示馆正式开馆,向公众免费开放,迎来一批批的参观者。

申遗成功后,如何平衡保护和利用的关系?

“我们采取游客量、游客日承载量和瞬时承载量监测以及现场巡查、游客行为管控等措施,持续开展旅游管理,引导游客行为。”在《人民日报》的报道中,泉州市副市长周真平说,各遗产点分别制定了旅游管理应急预案和疏导方案,保障遗产安全和游客安全,“我们正在完善建设全市遗产点统一的网上预约平台,保障游客体验。同时,我们还注重构建多种预防体系。”

目前,泉州系列遗产已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该体系根据遗产所处的城市、山地、沿海3种不同环境和木结构、石结构、土结构等不同性质,对遗产的保存现状、本体病害、自然及人为影响因素、遗产旅游等进行监测,为后续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持续开展奠定重要基础。

泉州古城,中式古厝与南洋骑楼交错林立,充满了浓郁的闽南风情。这里也是泉州遗产点分布最为密集的区域。此次6.41平方公里的古城全部作为遗产保护缓冲区,这在全国文化遗产项目中并不多见。泉州的城市更新,也在小心呵护古城这难得的烟火气。为提升泉州古城人居环境,近年来,泉州对多条街巷实施改造提升,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却不过多影响他们,不采取大拆大建或盆景式开发,而是大力推行“微改造”,让古城“见人、见物、见生活”。

“我在古城长大,夏天喜欢坐在戏院门口柱子的莲花瓣上,很清凉。戏院对面屋顶开满蓝花楹,跟花的毯子一样。”在新华社的报道里,泉州古城办项目建设组副组长谢永明说,改造后的老城,依然带着温馨的旧时模样。

原文链接:

http://ent.people.com.cn/n1/2021/0806/c1012-32183485.html

申遗成功有助于更好地留存千载丝路印记。网友“天际”留言认为:“申遗成功会进一步增强泉州人的文化自豪感,有利于将文化遗产保护得更好。”网友“任国学”在留言中相信:“泉州将为世界描绘更加鲜艳的色彩。”


联系专线    商务合作    邮箱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