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音乐故事

李元华、万山红、雷佳讲述中国第一部新歌剧

发布时间:2021-08-18 09:06:20 丨 来源:北京日报 丨 责任编辑:晓程


本报记者韩轩

“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雪花那个飘飘,年来到。”这是一段中国人无比熟悉的旋律,听到它脑海中就会浮现出穿着红袄的喜儿在雪夜中歌唱的场景。诞生于1945年的《白毛女》是我国民族歌剧的开山之作。70多年来,这部歌剧数次复排,喜儿的扮演者也传承至第四代,王昆、孟于、郭兰英、李元华、彭丽媛、万山红、雷佳等四代人塑造过这个经典角色。近日,李元华、万山红、雷佳三位喜儿接受记者专访,讲述传承《白毛女》的故事。

74岁李元华回忆出演《白毛女》的故事。本报记者方非摄

首部新歌剧融合戏曲与歌剧表现手法

1942年5月2日,毛泽东在延安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文艺要和工农兵群众结合。随后,在周扬的带领下,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艺术家贺敬之、丁毅执笔,马可、张鲁、瞿维、焕之、向隅、陈紫、刘炽等作曲,根据晋察冀边区一带“白毛仙姑”的民间故事,开始创作歌剧《白毛女》。

1945年4月《白毛女》在延安公演,讲述了佃户杨白劳的女儿喜儿,遭受地主恶霸黄世仁的凌辱后,逃进深山变成“白毛女”,后被八路军救出并替她伸冤雪恨的故事,体现出“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该剧一经首演,立刻受到了老百姓和八路军官兵的喜爱,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陈毅等中央首长也作为观众观看了演出。

《白毛女》采用中国北方民间音乐的曲调,吸收了戏曲的音乐和表现手法,还借鉴了西洋歌剧的创作经验,成为中国第一部新歌剧。数十年来,《白毛女》已传承至第四代。在延安出演《白毛女》的歌唱家王昆、孟于是第一代喜儿。对于郭兰英,业界说法不一。有人认为,1948年首次登台出演喜儿的歌唱家郭兰英是第二代喜儿,但也有人认为,根据地时期和建国初期出演喜儿的歌唱家同属第一代。1977年中国歌剧舞剧院复排《白毛女》时,新推出的歌唱家李元华是第二代喜儿。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歌唱家彭丽媛、万山红等作为第三代喜儿登台。2015年,文化部组织复排歌剧《白毛女》,推出第四代喜儿、青年歌唱家雷佳。

万山红出演《白毛女》剧照。

李元华:“集训”十天就首次登台

1977年,中国歌剧舞剧院决定复排尘封多年的民族歌剧《白毛女》,当时的郭兰英已近50岁,并没有新的“喜儿”接班,于是,大家想到了在上海表演京剧的李元华。

今年74岁的李元华记得清清楚楚,1977年1月17日,她从上海来到北京。她从小学习昆曲、京剧,曾表演传统京剧和《龙江颂》等革命现代戏,“接到这个任务我很兴奋,我本身喜欢唱歌,也学过声乐,对《白毛女》也很喜欢。”但她没有想到的是,从到北京报到,到登台演出,只有不到十天的时间。

“好在有郭兰英老师的录音,我整天抱着录音机,从早听到晚。”李元华说,她的成功登台最应该感谢老一辈艺术家的指导。“我刚到剧院时,还安排不出我的宿舍,团长有两间小屋子,就把我安排在其中一间里,我一到,郭兰英老师就来看我,并不断鼓励我。排练期间,同组的演员和工作人员都来给我送饭、拿吃的,既给我艺术上的指导,也对我的生活关怀备至。”

李元华说,她能那么快地找到歌剧的感觉,得益于有京剧的功底。“民族歌剧借鉴了大量传统戏曲的优点,《白毛女》表演动作带有舞蹈性,唱腔是民族民间的,又有板腔体的特点。”剧中那些锣鼓场面,让演了18年京剧的她有天然的亲近感,李元华很快进入了喜儿的状态。

“我很幸运,《白毛女》让我走进了歌剧艺术的大门,给了我一个新的平台。”李元华说,这部剧对当代人同样也有启示的意义。“喜儿为什么能在非人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就是因为她还是孩子的时候,赵大叔跟她说,红军能带我们翻身过好日子,在想不开的时候张二婶说,投奔红军的大春哥在等你。”李元华感慨道,是红军、是党让喜儿的人生有盼头。“人生中总会有困难,但只要你正直,有信仰,就一定能走下去。”

雷佳出演《白毛女》剧照。

万山红:将西洋唱法融入民族歌剧

1985年是《白毛女》在延安诞生40周年,那一年,歌唱家万山红接下“喜儿”的接力棒。

“延安鲁艺时期王昆老师演绎的《白毛女》,处于一个非常本真、自然的状态,郭兰英老师融入了很多戏曲的表演手法,从手眼身法步,到唱腔的设计都很讲究。”万山红说,到了她这一辈人,主要是传承。

万山红18岁考进中国歌剧舞剧院,上的是民族歌剧课,既要早上六点起来,像戏曲学生一样练早功,也要学习台词、表演、形体,还接受了民族声乐和美声的训练。在剧院没有正式公示喜儿的演员前,万山红分到的角色是黄世仁的母亲,后来才正式选她来演喜儿,“无论是黄母,还是喜儿,郭兰英老师都给了我很多指导。”

时至上世纪80年代中期,新一代歌唱家在传承的基础上也有了新的突破。“这时民族声乐已经有了成熟的探索,在郭老师的年代大家还会争论,哪些是民族的,哪些是西洋的,到我们这就把民族和西洋美声都学了。”万山红自然而然地把西洋的气息和共鸣方式融入板腔体的演唱中,听起来更加圆润,更加有力度。

唱腔的调整当然要以喜儿人物的发展为基础。“第一场的喜儿是个少女,神态形象上都不能太成熟,我虽然个儿高,好在脚比较灵,可以演出小女孩的感觉。”万山红还使劲儿琢磨郭兰英的唱腔,学习她的发音,“她也会教我们怎么‘白着唱’,声音靠前,接近儿歌的演唱才像单纯的少女。”等到了黄家“黑虎堂”乃至《恨是高山仇是海》的部分,万山红的声音就会变“宽”,充满张力地演唱充满戏剧性和爆发力的片段。

雷佳:《白毛女》让我脱胎换骨地成长

2015年11月,文化部历时两年组织复排的《白毛女》首演,“喜儿”由青年歌唱家雷佳饰演。回顾这段经历,雷佳说,《白毛女》让她无论是在艺术上,还是在精神境界上都有“脱胎换骨”的成长。

雷佳回忆,复排时,很多老艺术家都来到剧组指导,其中就包括已经80多岁的郭兰英。“喜儿跪着的戏特别多,当时郭老师示范,说跪下直接就往地上一跪,那种对艺术的敬畏直击我的心灵。”雷佳说,第三代喜儿的饰演者彭丽媛也对她有很高的要求,“哪怕是长达八个小时的排练,彭老师都始终在现场,给我们年轻人指导。前辈艺术家们倾囊相授,我们要像海绵一样吸收和学习。进入状态之后我们就不觉得辛苦了,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多年来,《白毛女》经过了无数次打磨和提高。2015年版中,著名作曲家关峡为以往剧中一段“我是人”的台词配上旋律,成为喜儿的新唱段。雷佳回忆,编剧贺敬之曾对她说,喜儿之所以能坚持活下来,就是因为她还有“我是人”的信念。“如今加上了这段唱段,凸显了喜儿做人的权力,也还了贺敬之的心愿。”雷佳说道。

“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是《白毛女》特别重要的主题。”雷佳说,喜儿是一个在旧社会中受尽迫害的女孩儿,是八路军、是共产党把她从山里救出来,变成了“人”。经过千锤百炼的彩排和打磨,2015年《白毛女》在延安首演,一位当年看过最初版本的老红军看着雷佳说:“还是那个喜儿!”雷佳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如今,复排《白毛女》已过去了6年,但雷佳还记得当年排练和巡演的点点滴滴。她还记得随剧组到延安采风时,在鲁艺看到一句话:“妈妈,请把我交给祖国吧。”那一瞬间她大受触动,“当年延安的条件那么艰苦,却有茅盾、丁玲、贺敬之那么一大批艺术家在,就是因为他们的理想一直不灭。这种理想和信念,无论是对我们演绎角色,还是从艺做人,都有很大的帮助。”

原文链接:

https://bjrbdzb.bjd.com.cn/bjrb/mobile/2021/20210818/20210818_010/content_20210818_010_1.htm#page9?digital:newspaperBjrb:AP611c219de4b0f21db089af67

联系专线    商务合作    邮箱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