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兰考县堌阳镇徐场村是有名的“民族乐器村”,只有亲自来这里转转,才能感知它的神奇。
一把砖瓦砌成的巨型琵琶横卧在广场上,成为徐场村独特“村标”。村里主干道两侧的大门上几乎都挂着售卖古筝、古琴的旗幌,沿街的宅院里不时传出琴瑟之声……曾经贫穷落后的徐场村,如今成了古色古香的文化旅游乐器小镇。
村民和音乐爱好者在兰考县堌阳镇徐场村广场准备演奏。新华社记者郝源摄
“为了防风治沙,焦裕禄书记在上个世纪60年代带领兰考人民广植泡桐,正是这些泡桐树,改变了徐场村的命运。”徐场村村委会副主任徐永顺说。
苦风沙,治风沙,除风沙。50多年前,为治风沙,时任县委书记焦裕禄在兰考栽起泡桐。“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这是焦裕禄的临终遗言。后继者人人种树,蔚然成林。
由于黄河故道土质、气候特殊,生长于此的泡桐木质疏松、不易变形,是制作民族乐器的好材料。“20世纪80年代起,徐场村村民就地取材,先用泡桐做风箱、闸刀盒,后来逐渐开始学做乐器、开乐坊。”河南中州民族乐器有限公司总经理代胜民介绍。
图为兰考县堌阳镇徐场村的一家乐器生产企业。新华社记者郝源摄
“风沙不再,徐场村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放下锄头造古琴,泡桐从‘治沙树’变成了‘致富树’。”徐永顺说,以泡桐为原材料,徐场村目前拥有乐器相关企业90余家,带动周边约600人就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年产值超过1亿元。
泡桐音板制成的民族古乐器,改写了兰考人的命运,弹奏出幸福之声。
徐亚冲、卫晨欣因琴结缘。徐亚冲痴迷斫琴,卫晨欣精通音律,两人对民族古乐器有着共同的热爱。2017年初夏,在西安当音乐老师的卫晨欣来到徐场村选琴,经过一处农家小院时,被飘出的琴声所吸引。进去一看,弹琴的正是徐亚冲。
琴瑟和鸣,佳曲频传。如今,徐亚冲、卫晨欣夫妇已分别被评为当地的古琴制作传承人、古筝演奏传承人。“是泡桐做出的古琴改变了我的人生,让我收获了事业和爱情。”徐亚冲说,泡桐也是很多兰考人民的幸运树,“焦书记当年种下的泡桐林,现今已是一片‘绿色银行’,福泽一代代兰考人。”
兰考县堌阳镇徐场村一位村民在家中弹奏古琴。新华社记者郝源摄
徐文献是徐场村最早的乐器匠人之一,曾因妻子患病成为贫困户的他,如今依靠兴建乐器作坊,生意越做越红火。“我们家能脱贫致富,要感谢新时代党的扶贫好政策,感谢栽种泡桐的焦书记。”徐文献说。
一棵树,承载了一种精神。“焦桐”,深深扎根在几代兰考人民心里。
目前,兰考县已建成民族乐器产业园,拥有民族乐器企业200多家,以泡桐为原材料的乐器产品畅销海内外。
记者:翟濯、张彩霞、任卓如
原文链接:
http://www.news.cn/culture/20210819/a4dc4f0f8f7747e1aec0b661146e7e56/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