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新闻

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开幕 将持续至9月24日

发布时间:2021-09-03 09:10:48 丨 来源:北京日报 丨 责任编辑:晓程


国家大剧院原创舞剧《天路》

8月31日至9月24日,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将隆重举行。这届会演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推动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盛会。

作为国家级文化赛事,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是各民族文化艺术成果进行集中交流展示的大舞台。自1980年举办首届会演以来,迄今已成功举办5届。在这个舞台上,大批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放异彩,舞剧、话剧等形式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交相辉映,推动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本届会演期间,从全国各地遴选的42台参演剧目将在央视网和国家民委官网上展播。其中,国家大剧院原创民族舞剧《天路》和中国评剧院大型原创评剧《藏地彩虹》,作为北京地区选送的剧目,将亮相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

《天路》讲述了青藏铁路修建过程中壮志凌云的铁道兵筑路人与当地藏族同胞之间心手相连的动人故事,将水乳交融的民族情、血肉相连的战友情、骨肉至亲的母子情、亲密无间的姐弟情、肝胆相照的兄弟情交织在这部宏大的舞剧中。

■扎根人民的现实题材作品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2021年8月27日晚,伴随着熟悉的旋律,国家大剧院原创民族舞剧《天路》迎来第十轮演出。主创人员通过感人至深的“天路”故事,带领观众体会茫茫雪域之上的希望与信念、家园与梦想、爱与力量。

青藏铁路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点工程,对于改变青藏高原贫困落后的面貌,增进各民族团结进步和共同繁荣,有着深远影响。几代青藏铁路的建设者虽身处不同时代,却怀着同样的激情与梦想,用年轻的身躯和钢铁般的意志去铺设这条充满希望的“天路”。这种勇往直前、执着坚守的青藏铁路精神,使得青藏铁路得以全线贯通,千千万万西藏人民的命运得以改变。

2018年,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暨青藏铁路建成通车12周年,国家大剧院重磅打造了原创民族舞剧《天路》。该剧讲述了铁道兵筑路人与当地藏族同胞之间从陌生戒备到心手相连的动人故事,反映了三代人坚守筑路的动人情怀。

这样一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现实题材作品,是国家大剧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艺思想,打造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而进行的成功探索与实践。

本剧由国家大剧院出品,曾与北京歌剧舞剧院联合制作,总编导国家一级导演王舸、编剧中国舞蹈家协会分党组书记罗斌、著名作曲家印青等组成核心主创团队,青年舞蹈家黎星、冯敬雅、拉巴扎西等领衔主演。

总编导王舸表示:“尽管《天路》已经上演过很多轮,但我们还是坚持对作品进行修改打磨,力求让舞剧更加流畅、舒展、自然。”

■中国舞剧探索的新尝试

2017年8月,国家大剧院原创民族舞剧《天路》主创团队专程赴青海、西藏采风,乘坐火车从西宁途经格尔木、那曲远赴拉萨,亲身感受青藏铁路沿线的自然与人文风貌,体验在高原缺氧环境下工作的艰辛与不易,将采风所见、所感、所得,经过艺术的提炼与再加工,融入到舞剧的创作中。

编剧、中国舞蹈家协会分党组书记罗斌从那些俯仰天地的人文、血肉筑就天路的壮烈中受到启发与感动,写下了这个筑路与心路交织前行的故事,并根据舞剧艺术的特征,强化舞蹈性与戏剧性,以生动的人物刻画、扣人心弦的情节,描绘出青藏铁路建设者无私奉献的大无畏精神与汉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除此之外,舞剧《天路》以史诗般交响乐风格的创作方式,融合经过提炼的原生态音乐素材,在音乐方面也呈现出浓郁的民族风味。音乐总监、著名作曲家印青说:“舞剧《天路》不仅是现实题材也是红色题材,这种题材的舞剧创排,是敢为人先的,也是在艺术上的一个引领。”

此次舞剧《天路》的创排,不仅对于国家大剧院来说意义重大,也是中国舞剧探索道路上的一次新尝试。

点评

闪耀精神光芒彰显时代力量

国家大剧院副院长赵铁春表示:“这部反映三代人不忘初心坚守筑路的现实题材舞剧,用舞蹈特有的艺术形式,展现青藏铁路这条富裕之路的来之不易,凸显民族团结、军民一心的精神内涵,向党和国家献礼。舞剧《天路》是国家大剧院继《马可·波罗》之后打造的又一精品力作,不仅丰富了国家大剧院的舞剧制作,其所具有的历史意义及现实意义也将带给观众诸多启发。”

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创作院副院长唐凌认为,国家大剧院原创民族舞剧《天路》是纪念,更是一种记录,记录了当代中国的一项壮举,记录了半个世纪以来筑路人的梦想、信念与坚持,记录了随着天路延伸而不断升腾的精神。“我们在《天路》中,不仅看到了一幅广阔厚重的当代现实画面——修筑青藏铁路的场景、事件、人物、故事、情感和许多细腻真挚的细节,更殊为可贵的是,这一切闪耀出了精神的光芒。现实之光照进舞台深处,从而拥有了一种壮美的史诗气质。”

“《天路》对人心的震撼之处正在于,舞台深处始终充盈着一股精神的力量。青藏铁路不仅是中国人的壮举,这段在世界屋脊上的工程,亦是人类的壮举,是英雄主义、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合集,是信念、坚持和奉献的胜利。”唐凌说。剧终时,熟悉的《天路》歌声中,字幕显示出青藏铁路修筑的历史,在全剧的铺垫下,无言的文字此刻带来强烈的崇高感,瞬间令人感受到一种情感的升华和精神的超越。

中国评剧院原创评剧《藏地彩虹》

《藏地彩虹》根据北京榜样——北京安贞医院小儿心内科顾虹医生、北京援藏医疗队以及其他行业援藏干部的先进事迹创作而成。通过两代援藏人的故事,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对西藏发展的关怀和投入,弘扬老西藏精神,再现“中华民族一家亲”血浓于水的情感世界。

■谱写北京榜样时代新篇章

《藏地彩虹》自2014年选材伊始就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与大力支持,先后被列为文化部戏曲剧本孵化计划资助项目;2016年度北京市文化精品工程重点项目(第一批);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资助项目和2019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滚动资助项目;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16年度资助项目。

该剧是中国评剧院六十年来继经典剧目《金沙江畔》之后,推出的又一部史诗性的恢弘巨作,是一部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力作。

该剧采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结合浪漫主义等艺术手段,有机地融入了藏族音乐、藏族舞蹈等艺术元素。中国评剧院对《藏地彩虹》进行了多次加工提高。全新的《藏地彩虹》在故事情节上修剪了枝蔓,更注重人物情感世界的细腻刻画。

《藏地彩虹》主创阵容强大,调集了各路精兵强将。邀请到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文华奖和“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张明媛担任编剧。邀请到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熊源伟担任导演。由国家一级作曲刘文田、王亚勋二人联合挂帅,与著名作曲家赵石军、国家一级作曲戴锡英共同担任作曲和唱腔设计。演员阵容同样不容小觑,云集了剧院众多艺术名家和青年才俊,汇聚了评剧白派、新派、魏派、马派四大流派。该剧由国家一级演员,文华表演奖、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获得者,白派第四代传人王平领衔主演。国家一级演员、新派再传弟子、中法艺术节最佳女主演奖获得者王丽京,国家一级演员孙路阳,两位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最佳新人奖得主,国家一级演员于海泉、国家二级演员王婧,以及国家二级演员卞苓玉等都在剧中担任重要角色,众人齐心协力,团结一致,共绘“彩虹”。

■北京市首部进藏演出的精品剧目

《藏地彩虹》的创排,是中国评剧院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服务人民,用积极的文艺歌颂人民,落实北京市文艺创作工作要求的重要举措,也是进一步提升剧院与剧种艺术品质和影响力的有效途径。

自立项以来,中国评剧院先后组织主创人员克服严重的高原反应,多次深入西藏采风,与顾虹医生一道到海拔4700多米的班戈县人民医院为当地20余名先心病患儿进行了筛查。与当地援藏干部进行交流座谈,实地体验援藏干部的工作、生活;到拉萨市人民医院与北京赴拉萨医院的援藏医生、病患家属进行交流座谈等。

《藏地彩虹》自2017年9月29日正式建组,进入创排过程。2017年12月,该剧在全国地方戏演出中心首次与医疗战线上的白衣天使、各行各业的援藏干部、城市副中心的建设者等观众见面,在观众们的热烈掌声中,圆满完成了首轮7场的演出。

在取得首轮演出成功之后,该剧先后参加了大运河优秀剧目展演、剧院服务平台项目、精品剧目进校园、全国优秀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作品展演、第十六届中国戏剧节等重大演出活动,荣获第九届北京市文学艺术奖提名奖。并在大兴、房山、门头沟、顺义等北京周边地区,通过深入基层、参与多种公益性演出的形式与基层观众见面,使基层群众也能及时欣赏到中国评剧院的新创剧目。

2018年9月,《藏地彩虹》剧组应拉萨市委宣传部邀请,在北京市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参加“京藏一家亲,共筑中国梦”文化援藏项目,赴拉萨圆满完成三场交流演出,该剧是北京市首部进藏演出的精品剧目。截至目前,《藏地彩虹》已演出近120场,线下观众人数达4万余人次。

点评

感受到民族团结强大力量

《中国文化报》周刊中心主任杨晓华认为,《藏地彩虹》是中国评剧院在现代戏创作方面的又一次重要尝试,是明确的以主旋律为目标的现实主义创作。这出戏在两方面的探索值得重视:一是将时代英雄的形象,放置在多重复杂的文化背景中进行雕塑和描绘,是将文化底蕴融入戏曲冲突的一次严肃的尝试;二是在保持现实主义主题性的同时,用现代主义的视角进行穿刺和撞击,希冀获得英雄主义艺术内涵的新的规定性。

广大戏迷朋友们对《藏地彩虹》连连称赞,这是继《金沙江畔》之后再次让他们感受到民族团结强大力量的评剧作品,好听,好看,感人至深!

原创评剧《藏地彩虹》自立项始,不仅致力于提升剧目的艺术性和观赏性,而且也在不断努力提升它的思想性和人民性,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京藏共建、实现文化繁荣和成果共享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原文链接:

https://bjrbdzb.bjd.com.cn/bjrb/mobile/2021/20210903/20210903_004/content_20210903_004_1.htm#page3?digital:newspaperBjrb:AP61313c77e4b0637be8c0aa99

联系专线    商务合作    邮箱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