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与腾讯视频、一心明德文化共同打造的诗歌雅集文化综艺节目《邻家诗话》第八期正式上线。
在本期节目中,傅菁、方锦龙、牛魔一起来到怀柔慕田峪,走近宋代诗人辛弃疾,鉴赏他笔下的名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从视觉、听觉和嗅觉多方面感受夏夜的山村风光。
采莲蓬、摘果子,傅菁和方锦龙、牛魔一起“回到那时”,和辛弃疾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交流。
宋孝宗淳熙八年,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回到上饶带湖家居,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过着投闲置散的退隐生活。
在此期间,他虽也有过短暂的出仕经历,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在此留下了不少词作。这首词即为其中之一。
词中所说的黄沙岭在上饶县西四十里,这一带不仅风景优美,也是农田水利较好的地区。
辛弃疾在上饶期间,经常来此游览,他描写这一带风景的词,现存约五首,即:《生查子·独游西岩》二首,《浣溪沙·黄沙岭》一首,《鹧鸪天·黄沙道中即事》一首,以及这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节目中嘉宾“字斟句酌”,发现辛弃疾的这首词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
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
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一定时间的。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感到清幽。
“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
辛弃疾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此时此地,他与人们同呼吸的欢乐,尽在言表。
而说丰年的主体,不是人们常用的鹊声,而是那一片蛙声,这正是他匠心独到之处,令人称奇。在他的感觉里,俨然听到群蛙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先出“说”的内容,再补“声”的来源,以蛙声说丰年。
以上四句纯然是抒写当时当地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诗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因此,与其说这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
不过,辛弃疾所描写的夏景并没有就此终止。如果说词的上阕并非寥廓夏景的描绘,那么下阕却显然是以波澜变幻、柳荫路曲取胜了。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在这里,“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轻微的阵雨,这些都是为了与上阕的清幽夜色、恬静气氛和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相吻合。特别是一个“天外”一个“山前”,本来是遥远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笔锋一转,小桥一过,乡村林边茅店的影子却意想不到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他对黄沙道上的路径尽管很熟,可是走着走着忘了远近,没有察觉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他骤然看见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现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相得益彰,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令人玩味无穷。
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自然,平平淡淡。
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诗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也能让读者从视觉、听觉和嗅觉间感受到另一种境界。
在随后的“邻家雅趣”环节中,嘉宾们一起进行了射箭互动体验,他们学习了哪些射箭知识呢?把《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唱出来,是种怎样的体验?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在节目中寻找答案!
诗言其志,歌咏其声,舞动其容。让我们一起跟着镜头,尽情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原文链接:
http://news.cyol.com/gb/hdzt/articles/2021-08/17/content_A6qBXFo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