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青莲近照光明图片
【走近文艺家】
光明日报记者刘平安
她是楚剧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楚剧代表人物。微信朋友圈里看似波澜不惊的日常,却浓缩着她日复一日的坚守。从艺50年,她一直“为人民而唱”。如今,她把大部分精力转移至台下,精心培育着楚剧的未来。她希望青年演员不要只做戏匠,要做文艺工作者,内外兼修,德艺双馨。
点开楚剧非遗传承人、表演艺术家彭青莲的微信朋友圈,几乎所有动态都与戏曲有关,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她指导青年演员排练戏曲的日常。
2021年9月6日:“上午跟青年演员杨悠、刘旋、夏芬排练,中午接着为徒弟何菲录音把关,连续7个多小时啰唆。累中充满着浓浓的期待……”配图是几位青年演员跟乐队排练,彭青莲在旁指导。
8月17日:“回汉了,多日的疫情波动让我们彼此牵挂,放不下青年演员的唱腔,正好线上授课。看到夏芬、刘旋、杨悠、杨林、田肖肖、张莹的进步,老师表面不说,却暗自高兴!等来日落地排练,我们再相见。”配图是微信视频群聊的截图,图中,彭青莲在为几位学生演示唱腔。
7月27日:“教得认真,学得刻苦,行话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配图是排练室中,学生跟着彭青莲打磨动作细节。
朋友圈里看似波澜不惊的日常,却浓缩着彭青莲日复一日的坚守。认识她的人都知道,楚剧就是她的生活,她的生活也几乎全都与楚剧相关。
今年是彭青莲从艺50周年,出版社专门为她做了一本图文画册。回顾50年艺术人生,彭青莲感叹“一路走来实属不易”,但是“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有戏迷忧心楚剧的未来,问:还会有下一个彭青莲吗?她没有直接回答,她想用实际行动给出答案。
翻开图文画册,彭青莲50年的艺术人生徐徐展开,而那些烙在她脑海中的画面比一些图片还要清晰。
1971年,一位14岁的小姑娘跨过长江,奔向了湖北省楚剧团(现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的怀抱。和所有戏曲名家大家的开蒙经历一样,小姑娘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湿了多少衣衫,又挨了多少板子,饱尝苦中苦,她坚持下来成了人中龙凤。
“那时候常常过年唱大戏,虽是寒冬腊月,寒风凛凛,冰天雪地,但是完全不影响老百姓看戏的热情。”彭青莲回忆说,“一说哪里要唱戏,十里八乡的人天不亮就背上干粮上路了,还有人用自制小火炉装上一块炭提着。”彭青莲印象最深的就是台下黑压压的人群。有一次演出也是在寒冬腊月,台下坐满了人,连斜坡上也是人头攒动。“当时农村还流行‘送腰台’(也作‘送幺台’,戏唱到半中腰,主家或邀请方敲锣打鼓,鸣鞭放炮,将鸡鸭鱼肉、小吃等礼物送上台),他们要从中间开出一条道。那天,人多得根本挪不动,‘送腰台’的人急了就不断放鞭炮,生生‘炸’出了一条路,斜坡上,有的观众被挤下去滚了一身泥。”彭青莲说,真是又心疼,又感动,无以为报,唯有忘掉严寒,用好的表演回报他们的热情。
连唱两个月的大戏,演员最怕的就是伤病,但是没人能保证伤病绕着走,彭青莲也不例外。病了怎么办?接着唱,“老百姓跑了几十里路来听你唱戏,你一句生病不唱了,怎么对得起他们”。有一次彭青莲带病唱完一场戏后,刚到后台就倒下了。但是台下观众不知道,还在高喊着返场加唱,彭青莲咬牙站起来,一上台又是生龙活虎、光彩照人。这样的“硬撑”在彭青莲的身体上刻下了一些伤痕,但她丝毫不觉得后悔。
不后悔的另一件事是文化进修。1986年,通过紧张的备考,彭青莲考入了中国戏曲学院。那一年,她的女儿尚在襁褓,远赴北京求学的彭青莲承受着剜心之痛。彼时,交通和通信都不方便,放假回去已是半年之后。“刚回去,到婆婆家见女儿的画面至今如在眼前。婆婆在安静地做针线活,她的身后,一缕阳光轻抚着熟睡中孩子的小脸。婆婆见到我很惊喜,赶忙去叫孩子,一遍遍跟她说‘这是妈妈’‘叫妈妈’,我也激动地迎上去抱她,但她一直往后躲,最后挤出了一句‘阿姨’。”回忆起求学时期的心酸往事,彭青莲泣不成声。但是,两年的深造对于急需文化给养的戏曲演员来说多么难得啊。“系统学习了京剧、昆曲,中国戏曲史、世界戏曲史,还有名剧欣赏、戏曲理论,观摩了各种大型演出,与各省市、各剧种的同学深入交流,尤其对政治理论、中国历史等进行了深入学习,两年的大学生活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彭青莲说,正是这样一段经历,让她对戏曲传承与创新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对新人的培养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50年的艺术人生中,彭青莲台上台下都在演绎着大戏好戏。台上,主演折子戏专场《赶会》《双玉蝉》《逼休》摘得第二十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主演《娘娘千岁》获第十一届文华表演奖,功成却未身退,她一直坚持把精品节目奉献给观众。台下,作为党的十九大代表,她积极参政议政,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楚剧非遗传承人,她视学生为珍宝,多年来培养出何婷、何菲、夏芬、刘旋、田肖肖等一批优秀的青年演员,逐渐在楚剧舞台上挑起了大梁。
近年来,彭青莲的演出已大幅减少,她把更多精力转移到台下,专心培养新人。除了一些必须由她亲自出马的大戏,彭青莲希望把更多机会留给年轻人。当然,她的要求历来严格。演出其代表作《蝴蝶杯》《双玉蝉》时,青年演员唱前半段,她唱后半段,常常能看到化装时和登台前,彭青莲还在旁边争分夺秒地说戏,“比自己唱戏还紧张”。彭青莲深知一个演员的职业修养、文化素养何其重要,她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又对年轻人寄予厚望,她希望青年演员不要只做戏匠,要做文艺工作者,内外兼修,德艺双馨。
采访当晚,六点刚过,彭青莲提出,其他问题可否再约时间,“七点要给学生上网课,既要讲,又要演示唱腔和念白,需要用嗓子”。学生大过天,戏曲传承,彭青莲一直在路上。
《光明日报》( 2021年09月15日13版)
原文链接:
https://news.gmw.cn/2021-09/15/content_351643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