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沙龙

“兰心”之惑,在“乌镇”中寻找答案

发布时间:2021-10-21 09:09:07 丨 来源:新华网 丨 责任编辑:高彬


导演与观众,市场与艺术,是格格不入,还是相爱相杀?

电影《兰心大剧院》秉着“娄烨+巩俐”的配合,从10月15日上映,到19日,只获得了1600万票房,而晃动的镜头、多时空转换的叙事以及黑白影调的使用似乎构成了市场与艺术、导演与观众,甚至观众与观众之间的一道道厚障壁。

导演的个性化表达与观众的审美接受之间到底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对于爱好艺术的人来说,或许在“纠结”的中国电影中难以寻觅答案,但穿越时空,在乌镇戏剧节,作为戏剧票房保障的导演孟京辉和横跨电影与戏剧的黄磊,在与新生代戏剧人的对话中,有意无意地给了人们参考答案。

在中国,“影”与“戏”从来没有彻底割裂过,所以“影”中的困惑,也不妨在“戏”中寻找答案。

票房1600万低于预期

“兰心”有恙:观众评价“天上地下”

时隔两年,《兰心大剧院》终于在10月15日上映,“娄烨+巩俐”的新鲜搭档让影片期待值颇高,目前影片豆瓣评分7.4,票房超过1600万不敌预期。这个票房其实并不意外,对于文艺片影迷来说,贾樟柯、娄烨、毕赣这样的文艺片导演只需要静下心来好好拍电影即可,票房市场与电影品质想兼美,对他们来说还是一大难题。

有趣的是,《兰心大剧院》的票房失利再次证明,对于文艺片而言,“文艺青年”虽然有助于口碑,但是在大院线里上映,想要高票房,还是要靠一般大众。而普通大众和所谓的“文艺青年”的审美与欣赏口味,在文艺片的体验与认知上,还真是存在着迥异的差别,《兰心大剧院》就是个有趣的例子。

普通观众:镜头晃得头晕

“文艺青年”:娄烨风格就是要你晕

电影《兰心大剧院》改编自虹影的小说《上海之死》及横光利一的小说《上海》,由娄烨导演,马英力编剧,巩俐、赵又廷主演。影片讲述了1941年,著名演员于堇(巩俐饰)为了出演她的旧爱谭呐(赵又廷饰)执导的话剧《礼拜六小说》而回到上海,却引起各方势力对她动向的密切关注,想要打探出她此行的真正目的。一个女人的命运被时代紧紧牵引,戏里戏外敌我难分,暗流涌动下她迎来了一个改变世界的抉择……导演娄烨首次把镜头对准了“孤岛”时期的上海,描绘了一个复杂多变的时代转折。

《兰心大剧院》中,娄烨的影像依旧是其标志性的手持摄影风格,很多观众不适应,会因镜头晃动太厉害,看得头晕。娄烨上部作品《风中有朵雨做的云》上映期间,片方曾发布观影指南,告知观众电影中有部分镜头有一定“特殊性”,可能会导致在观影过程中出现“晕眩感”,建议观众“尽量购买3排以后的座位观影”。指南更是直接说明片长124分钟,观看一次本片,相当于“坐12次跳楼机、24次过山车、41次海盗船或是喝十杯浓缩美式”。

对于“镜头摇晃”问题,娄烨曾解释说,手持摄影是因为一方面演员在空间上的自由发挥,给摄影机的调度带来了一定挑战,另一方面出于自己对“记录式”摄影的追求,让演员能够最大限度地“活”在角色之中,展现出最真实的角色状态。

“文艺青年”显然比普通观众更能接受镜头摇晃,娄烨的不少粉丝更是热爱他的“摇晃”风格,认为并非是娄烨在“炫技”,而是为剧情服务,像《兰心大剧院》中,手摇式镜头,“让影片充满着动荡和不安。每个人都在奔跑在逃命,而平静只是它暂时的伪装。”

普通观众:剧情到处是bug

“文艺青年”:故事高级,这才是电影叙事

《兰心大剧院》中多方势力纠缠,巩俐饰演的于堇游走于明星与间谍之间,加上戏中戏的结构,使得影片故事很饱满,打碎了时空,不少“文艺青年”对故事表示认可,认为是部保持了“文学性”的电影佳作,娄烨的叙事手法也很高级。

但是,普通观众对剧情则颇多诟病,认为影片bug很多,人物性格、身份与动机并不合理,因此很多情节不好让人理解,或许是剪辑的原因,一些情感部分被剪辑得支离破碎且不融于剧情,有些莫名其妙。

普通观众:黑白片看着不舒服

“文艺青年”:黑白片带有强烈的沉浸感

《兰心大剧院》是一部黑白影片,影片在上海首映时,坐在观众席的巩俐发现个别画面有着偏红的迹象。第一时间找工作人员进行沟通,得知是因为设备问题造成的,无法更改。在观影结束后,巩俐向观众致歉,因为她认为这影响了观众的观感,并连续两次鞠躬。

片中扮演巩俐前夫的张颂文在日前的第11届北京电影节巩俐大师班上还讲了一段花絮,他说拍《兰心大剧院》印象最深的是做造型的时候对衣服的颜色搭配十分讲究,后来自己到了威尼斯电影节看了首映,才发现是黑白电影。“我们的造型总监从很多地区找来一百年前的衣服,还告诉我们这个颜色搭配那个颜色的意义是什么。结果到了威尼斯,我才知道这是一部黑白电影……他们说你不知道吗?我说没人告诉我。”

对于黑白片,一些普通观众并不是很认可,黑白+晃动,让他们的观影体验并不舒服,有观众说那段枪战戏看得眼睛不舒服,还有观众认为黑白片加深了沉浸感,对于片中过多的吸烟镜头感到不适:“每个人物都吸烟,是的,是每一个,特务头子吸烟、文青导演吸烟、美女特工吸烟、大堂经理吸烟、养父吸烟、于姐每次交流都烟雾缭绕,是每一次。”

而更多的“文艺青年”则对影片的黑白基调大加赞赏,认为拍出了孤岛时期上海的迷幻味道,给人强烈的氛围感,让观众投入到影片所营造的情绪中,而且黑白片,在弱化了视觉感官的同时却也强化了听觉感官,影片没有用传统主观的配乐形式,枪声、雨声、爵士乐等等,更容易让观众感同身受。

总之,《兰心大剧院》的口碑分化严重,喜欢《兰心大剧院》的观众想二刷三刷,不喜欢的观众甚至想中途就离场,而为观众带来电影可能性的探讨空间,可能正是《兰心大剧院》的价值所在。文/记者肖扬

原文链接:

http://www.xinhuanet.com/culturepro/20211020/ac9f7c250aeb4000b524a1d6b39dc7da/c.html

联系专线    商务合作    邮箱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