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沙龙

梅艳芳:在薄情时代她被深情记取

发布时间:2021-11-19 10:09:47 丨 来源:北京青年报 丨 责任编辑:高彬


◎独孤岛主

在《梅艳芳》结尾处,出现了维港之畔的梅艳芳铜像,为全片作最终风流星散之后的定格。“香港女儿”是刘德华题于铜像底座上的话语,也是影片最终试图点题的关键词。这位去世已经将近18年的一代巨星,幸而未被薄情日甚的年代所遗忘。

在电影院看《梅艳芳》这样的电影,是非常特殊的体验。这样说并不是因为我曾经热爱并如今仍然热爱着香港流行文化,而是因为已经太久没有在影院看一部聚焦过去香港,尤其是过去香港娱乐业辉煌年代的影片了。因此,当王丹妮饰演的梅艳芳在片中的舞台上大方亮相,唱起《风的季节》《烈焰红唇》《坏女孩》《女人花》,便会令人不由自主地要抖脚、跟唱、呐喊,当然,在影院里不能这样做,因此这些具体的动作都凝成通体酣畅的情意结,运转于观看时刻,肉身的血脉之中。

影片由2003年梅艳芳在最后的演唱会后台与刘培基相对开始,引出中间占据电影主体部分、长达两个多小时的倒叙,系统回顾了一代天后传奇、曲折、一唱三叹又其实相当短暂的一生。关于她的一生,资深的粉丝懂得太多,本不需要流水账再说一遍,但本片导演梁乐民似乎并不希望单纯复述,而是希望借由《梅艳芳》这部电影,说几句对疫情时代香港的鼓励。

因着这样或明或暗的“狮子山下”式安慰曲,《梅艳芳》成功将传奇人生境遇浓缩成为了“香港女儿”,自上世纪60年代的幼年开始奋斗,最后成为香港人战胜任何往来艰难困苦的图腾式人物的过程。从她身上见到的豪迈、果敢、由百变而至一往无前的娱乐精神,也呼之欲出,几乎要被铭刻在香港历史一个个的璀璨瞬间里。

片中有两处非常具有时空征符的音乐片段,看来十分教人唏嘘:童年时代,姐姐梅爱芳找到她,一同去登台演唱时,两个小女孩手挽手,哼唱着上官流云改编自披头士乐队《Can't buy me love》的《行快啲啦》(走快点啦),时间大约是1965年以后。生于1963年的梅艳芳,四岁起与姐姐开始演唱生涯,正是香港阵痛的上世纪60年代末期,这首改编自欧西流行乐的粤语俚语歌,尚处于香港乐坛相当口语化的粤语歌阶段,创作者上官流云是马来西亚华人,词曲非常应景地催动了以曲中“嫁了人”的女主人公阿珍为主人公的粤语电影,呈示粤语歌强大的市场潜力。对身处那个时代的梅艳芳来说,因家庭缘故不得不过早踏入社会,实际上在几岁大的年纪,经历了普通人一二十岁的艰苦,哼着上官流云的歌,切身感受着经济起飞前夕冷战香港的中西文化交杂,塑就了她一生的永不服输。

另一处则是在最后,当梅艳芳罹患宫颈癌,生命进入倒数时刻,坚持要举办最后的演唱会,彻底将一生的甘苦奉献给舞台和观众(对影片创作者来说,重点突出的还有挚爱的香港都市),伴随着完成她最后的献礼的乐队编制,是来自陈燮阳指挥的上海交响乐团。在2003年的时空背景下,香港与内地越来越紧密不可分的共生关系呼之欲出,那正是在香港回归不久、两地各自经历了非典侵袭、香港娱乐业因数宗巨星去世而遭到重创的时刻。最后电影的演唱会片段,是以真实的演唱会录像画面配以演员表演构成的,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剪辑上的时空共谋或错觉,在旧影像资料中存在感极高的上交乐团,自然也成为了梅艳芳生命落幕时刻的注脚。这两个片段出自拍片节奏非常高效的梁乐民之手,全片完成的效果也就呼之欲出了,无论剧本对梅艳芳的一生作出怎样的取舍,贯穿全片的动人桥段,总是要直击观众内心。

这也部分解释了,为何《梅艳芳》不出意外地挂一漏万(因为种种原因)地平铺直叙了梅艳芳的娱乐人生,仍然在香港有相当不错的口碑与票房。对于内地观众(比如笔者)来说,当年欣赏梅艳芳的娱乐形象,本身已经是隔岸观火的姿态,今日的缅怀,无非是取用了影片中通篇无处不在的娱乐公约数,以及由梅艳芳面对招工广告毅然决定投入选秀,从而改变人生的“香港精神”外化。对香港观众来说,可能单纯在大银幕上见到梅艳芳的形象——无论演员表现如何,精神气质像不像——听见她说出对香港的热恋与坚持,就足以被感动了。是当年信息流动的相对不均匀造成了梅艳芳最终风靡华人世界,又是今日信息流动的相对均匀令“追念梅艳芳的香港精神”成为了华人观众的共同选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梅艳芳》对时代症候的把握不可谓不准。

当然也有人说,其实这部电影拍早了,若再等二三十年,等到关于黄金时代香港电影业的纷扰彻底尘埃落定,如《阮玲玉》一般,可以将历史彻底当成文献钩沉,或许《梅艳芳》中无法直接言说的部分能够得到顺利地呈现,比如梅艳芳与近藤真彦(电影中该换了名姓)情感变化的真相,比如没有出场的人物,比如目前这位不太像张国荣但仍然占据了相当多篇幅的“张国荣”到底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介入到关于梅艳芳的生命叙事……许许多多影迷、歌迷想要看到的内容,目前只能欠奉。或者《梅艳芳》最大的贡献,仍然是导演自陈的,以“香港的女儿”的名义,为香港的再度腾起,打气加油。

原文链接:

http://epaper.ynet.com/html/2021-11/19/content_387253.htm?div=-1

联系专线    商务合作    邮箱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