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弦和
在北京朝阳区呼家楼北京汽车制造厂北厂宿舍区有一幢不起眼的建筑,被称作“北汽礼堂”,它没有特殊的造型,却见证着北京汽车工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有一群热爱话剧艺术的青年,曾在这里留下青春岁月。那时,我们夫妇曾在这里做教学辅导,见证了这群北汽青年对艺术的追求。40多年过去了,我依然记得那些朝气蓬勃的面孔,记得他(她)们的名字。他们自豪地说:我们是“北汽话剧人”。
领头的骨干叫闫敏,是当时厂里人武部工作人员。他身高一米八,声音浑厚,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帅气、精力充沛。闫敏会背诵许多诗词,颇有朗诵天赋。更难得的是,他有出色的组织能力,各工种各部门喜欢艺术的工人都是他的好朋友。在厂工会的支持下,北汽话剧队很快就组成了。
作为教师,我们给他们选了一个小话剧《三月春风》,反映的是改革开放给社会带来的变化,充满着生活乐趣,真实又自然。剧中人物均是生活中熟悉的人:街道干部、热恋中的青年、贴广告的小伙子、普通居民等。排演也简单,没有布景,二道幕前即可表演。道具均是手持的,拿两根柳树枝就变成小树,立正站直就像电线杆,两人拉起一根绳就可以晒被子。街道干部臂戴红袖标巡视检查,发现不正之风立即出面制止。小话剧《三月春风》充满着喜剧色彩。他们认真排练、反复练习,有人下班后来不及吃饭就直接赶到剧场排演。
1982年,上海电影制片厂著名导演谢晋给我打电话说:“电影《秋瑾》正在北京拍摄,需一批群众演员,你帮我找一下。”闫敏自告奋勇地带着十余位“北汽话剧人”前往拍摄现场,却没想到剧组要求群众演员都要剃光头!要知道,群众角色只是短暂出现,在影片中体现时代背景,烘托现场氛围,字幕上都不会出现名字,他们会同意吗?就算是年轻的小伙子,把满头茂密的头发剃光,在当年也需要一定勇气。
又是闫敏带头,二话不说,第一个剃成光头,所有参加拍摄的“北汽话剧人”也跟着剃,无一例外。谢晋导演对我说:“他们太爱演戏了,每个人都表现得很好!”拍摄完成后,谢晋导演主动与这些“北汽话剧人”合影留念。
话剧艺术要求演员“德在先、戏为天”,学习话剧艺术的过程,也是陶冶情操、提高修养的过程。这批“北汽话剧人”坚守着对话剧艺术的热爱,不仅在本职工作岗位上成绩优异,还用话剧艺术丰富着工厂的文化生活。
后来,闫敏的才华被专业人士看中,成为北京电视台专职的新闻记者。他参与采访的黄河漂流活动,是世界探险史上的一项创举。他参加北京市委组织部主办的“党旗下的风采”电视演讲,获得一等奖,还被评为北京市百佳优秀记者。
“北汽话剧人”时常回忆这段难忘的时光,学习话剧艺术是他们人生中宝贵的经历。女队员韩志兰从北汽走上科研岗位,到了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工作,退休后专程从沈阳来北京看望我们,一见面就对我夫人张筠英说:“张老师,我永远忘不了你!”筠英怔了一下,韩志兰讲述了原由:“我刚进北汽话剧队时,心情并不好。因为家里女孩多,我一直不被重视。你辅导我朗诵《荷塘月色》时,告诉我要体现对美的追求,人在忧郁时要想到美,要看到希望,这句话我一直记得!《荷塘月色》我现在还会背诵……”她说,“北汽话剧人”改变了她的性格,也改变了她的命运。
“北汽话剧人”的上级领导是时任厂工会负责人的陈福兰,热爱话剧艺术的她,后来把儿子培养成了北京电视台出色的主持人。队员刘德才不仅能说会演,还刻苦学习摄影技术,现在已成为北京演艺进修学院的主讲教师。队员刘庆生是我学习开车的教练,帮我在副驾驶上加了刹车,陪我在不同路段训练,使我成为在1988年就拿到驾驶证的老司机。
当年的那批“北汽话剧人”的主演米清河、杨志广、徐利平、杨志忠等人至今仍在为话剧事业、朗诵艺术做着贡献。40年弹指一挥间,如今追忆起与“北汽话剧人”一起度过的时光,眼前就出现一边吃肉夹馍就凉白开,一边排戏的情景,那段岁月仿佛就在眼前。
原文链接:
https://bjrbdzb.bjd.com.cn/bjrb/mobile/2021/20211203/20211203_014/content_20211203_014_1.htm#page13?digital:newspaperBjrb:AP61a92492e4b04441fdc9b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