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高腔演员。 松阳高腔传承发展有限公司供图
松阳高腔亮相2020杭州未来生活节。 松阳高腔传承发展有限公司供图
因地制宜的竹林剧场。 松阳高腔传承发展有限公司供图
松阳高腔是中国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历史上与西安高腔、侯阳高腔、西吴高腔、新昌高腔等齐名,被誉为“戏曲界的活化石”。其起始于元、明时期,吸收昆腔等外来声腔的艺术元素而最终成型,是浙江省现存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也是浙江省唯一尚能演出的高腔剧种。
近年来,当地致力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通过实施“传统戏曲振兴”工程等举措,让松阳高腔成为活在当下的新名片。
高位突破,破解传承难题
2006年,具有悠久历史的松阳高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并被国家档案局列为“国家级重点档案抢救保护项目”。十多年来,虽然当地一直积极开展抢救和保护工作,但与其它地方剧种类似,松阳高腔仍然面临着技艺传承的严峻挑战。
“过去一段时间,高腔表演者老龄化严重,年轻人不愿意学习,高腔传承存在着断崖式断档现象。此外,高腔表演者大多没有受过专业训练,表演品质上有待提高,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高腔表演也有待创新。”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政协委员、菊香高腔剧团团长何菊香表示。
为破解松阳高腔后继乏人的传承难题,2019年,松阳县人民政府出台《加快高腔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打破体制束缚,先后与浙江省艺术职业学院、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浙江音乐学院、浙江省越剧团、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金华艺术学校开展合作交流,落户传统戏剧(松阳高腔)传承研究基地,培养本土优秀戏曲人才,抓好传承人、传承群体、戏曲爱好者这三支队伍的建设。
“我从小就非常喜欢戏曲,暑假的时候一直盼着委培班早点开学,今后一定要努力学好本领,做一名优秀的传承人。”来自松阳县玉岩镇的吴学彬说。作为浙江省艺术职业学院松阳高腔委培班的15名学员之一,他将在这里度过长达6年的学习时光。毕业后,他们将择优进入松阳高腔传承发展有限公司工作,向更多人展示松阳高腔。
组建成立松阳高腔传承发展有限公司,是松阳县全面推进松阳高腔传承与发展的最新举措。这是松阳县国家级非遗首个市场化运营主体,把非遗传承发展由原先政府单方面主导,变为现在的政府和市场双向协同共进,成为松阳高腔突破性迈向市场化运作的历史性时刻。
多措并举,振兴古老非遗
“剧种传承离不开人才,也离不开剧目。近几年,松阳县通过建立高腔艺术档案、采录保存代表性剧目曲牌等方式,进行了一系列活态传承的实践探索。”松阳县原县委书记王峻说。
通过抢救性记录,当地整理保护松阳高腔曲牌110余个,录制高腔剧目30余部,编撰特色教材和书籍,复排《夫人戏》《耕历山》等代表性剧目,创编松阳高腔折子戏《元宵闹婚》《古井捞钗》《琴诗祭忠烈》,其中,《古井捞钗》入选2019年全国高腔优秀剧目展演名单。
前不久,由松阳县与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联合打造的红色革命题材剧目《箬寮风雷》,亮相浙江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该剧在保留松阳本地唱腔特色的同时,结合了现代戏曲舞台呈现形式,最终入选第十四届浙江省戏剧节终评剧目和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评选,先后10余次在央视戏曲频道播出,成为当下松阳高腔振兴的一个缩影。
为弘扬高腔艺术,助推松阳高腔“走出去”“演起来”,松阳县还以多种形式多次组织高腔艺术团体赴国外以及周边地区,开展文旅交流和文化走亲活动,开展“松阳高腔进校园”活动。利用工商联旧址改建成的县非遗馆,已经成为展示松阳高腔的重要窗口和“夜经济”新地标。如今,松阳县共有4个高腔剧团,近百名高腔艺人,全年演出200多场,古老高腔焕发新生,在民众中引起“文化共鸣”。
文旅赋能,推动活态传承
从松阳县城出发,在山间穿行半个多小时后便可以抵达叶村乡横坑村。在一片竹林的包围中,是艺术家“搭建”起来的竹林剧场。如今,到这里听一曲“松阳高腔”、学一段折子戏已经成为打卡横坑村的重要内容。
2020年,松阳高腔传承保护工程被列为丽水市“市厅共建文旅‘金名片’工程”。以文旅融合为契机,松阳县积极响应新时代新需求,探索高腔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高腔艺术的活态传承,让传统戏曲文化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落地生根发芽。
今年中秋,由松阳高腔传承发展有限公司开发的首款文创产品——“松阳高腔”,刷屏了松阳人的朋友圈。该公司以松阳高腔传统小戏《小二过年》为题材,创新拍摄了广告《小二过中秋》,通过将本土文化融入“吃”这一家常事中,让更多人主动了解、关注松阳高腔。当地还鼓励餐饮、民宿、酒店等涉旅企业,将松阳高腔文化融入经营理念中。如鸣珂里文化民宿就将松阳高腔等非遗元素融入文创,成为众多游客慕名前往的“浙江非遗特色民宿”。
凭借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创新,2020年,松阳入选省级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创建名单,松阳高腔传承保护实践团入选“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创新团队”。浙江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褚子育表示,松阳县对高腔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保护,为全省其他戏种传承发展保护提供了新的模式。
原文链接: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21-12/06/content_258922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