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新闻

舞蹈《摆出一个春天》“典范”在哪些地方

发布时间:2022-02-15 15:47:38 丨 来源:中国文化报 丨 责任编辑:高彬


疆嘎

2022年虎年央视春晚刚一结束,网上已经一片惊叹:多彩春晚的舞蹈太好看了!舞蹈《只此青绿》《金面》《摆出一个春天》等众多的精品纷纷刷爆微信朋友圈。

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演出的拉祜族群舞《摆出一个春天》,短短5分钟的节目,让全国甚至全球的观众感受到独特的拉祜族文化,了解到普洱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拉祜族舞蹈《摆出一个春天》是一个取材于拉祜族传统民间舞蹈。摆舞的基本元素特征,以手臂和肩的摆动(模拟撒种、插秧、割草等生产生活动作),再以脚下的踏、踢、跺、摆、划、小跳等步伐配合,形成摆肩和整个身段向上延伸起伏的动律来表达一群美丽婀娜、勤劳聪慧的拉祜少女的踏歌起舞的大好心情。

开场站在象脚鼓镦上的拉祜族小女孩在歌中唱道:“摆呀,摆出一个春天;摆啊,摆出一个希望。”这个小女孩的形象意向性地表达了生生不息的希望,舞蹈透过这样一群勤劳聪慧的拉祜女子踏歌起舞的形象,利用身体的摆动、头巾的舞动、花包的甩动,生动地刻画了拉祜族人民坚定不移“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和信心。当舞蹈进入高潮阶段,舞者传统红黑相间的服饰瞬间变装为绿色的民族服饰,把一个生机盎然的春天展现在观众面前,在舞台色彩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的同时,也隐喻着拉祜人民在脱贫攻坚后的环境巨变。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而舞蹈《摆出一个春天》就是以这里的拉祜人民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为背景创作的舞蹈。笔者在采访编导杨泽云和作曲高大成的时候,他们表示,在创作舞蹈《摆出一个春天》时,对拉祜族同胞的历史、文化进行了深入的学习考察以及全方位的探索,到村村寨寨了解拉祜族舞蹈风格和特点,走进普洱澜沧的景迈山、南段、老达保、班利、东回,去感受拉祜族同胞的生活面貌和在脱贫攻坚进程中发生的变化,为舞蹈创作积累了海量素材。

摆舞是拉祜族最具代表性的舞蹈,摆舞以女性为主,在节庆的日子里以象脚鼓、硭、镲为主要伴奏乐器,众人手拉手围圆或列队起舞,表演形式基本分为两种:一种以南段为代表的步伐型——强调脚下的踏、踢、跺、摆、划、小跳等步伐,动作热烈又灵活;另一种以班利、东回为代表的摆手舞——以手臂和肩的上下摆动为主,小垫步配合双手摆动形成肩摆和整个身体向上延伸起伏的动律。摆舞共有86种套路,主要靠父辈言传身教代代相传,所有摆舞都在诠释各种生产生活方式。创作团队认真学习了澜沧各个地域的摆舞动作,最后选用了摆手、割谷子、插秧、撒种子和象脚鼓舞等动律进行了艺术创作,用学术性思维提纯幻化出舞蹈《摆出一个春天》的基础语言,他们从中看到了这些动律的民族符号性与民族语言性。

《摆出一个春天》涵盖了以下三个特点,值得我们重视并思考:

正向性,当下的舞蹈作品,无论是民族舞还是现当代舞蹈,都是与最广大、最深厚的现实联系最为密切的舞种,因而也肩负着反映当代中国社会火热现实、反映国人最深刻的内心情感的艰巨任务,我们的舞蹈艺术也一直在这条道路上前进。《摆出一个春天》就是表达在党的扶贫政策指引下,澜沧旧貌换新颜,青山结硕果,绿水浇沃土。

艺术性,民族民间舞蹈从远古走来,这是一门发展千年的舞蹈艺术,然而当下诸多作品在表现生活时,屡陷对生活的模仿与照搬,且作品看上去都有着同一幅“面孔”。要破解这一问题,就需坚守艺术性,将现实生活的“实像”转换为艺术表达的“虚像”,克制脱离剧情和人物塑造的动作编排,追求鲜明的个性和原创性。

丰厚性,当下舞蹈的创作者要既要兼顾舞蹈艺术表达的传统,也要纵览思想文化的传承,在兼容并蓄、融汇古今的基础上形成独属于自己的深沉哲思,再达及“诗情”,生出“画意”,最终实现“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作品超越。典型性的人物形象,应该从时代和历史现实中升华出真实的生命过程和价值意义。舞蹈《摆出一个春天》无论在舞台调度和形式感上都做到了虚实结合。

(作者为云南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

原文链接:

https://epaper.ccmapp.cn/zh-CN/?date=2022-02-15&page=5&detailId=%E8%88%9E%E8%B9%88%E3%80%8A%E6%91%86%E5%87%BA%E4%B8%80%E4%B8%AA%E6%98%A5%E5%A4%A9%E3%80%8B%E2%80%9C%E5%85%B8%E8%8C%83%E2%80%9D%E5%9C%A8%E5%93%AA%E4%BA%9B%E5%9C%B0%E6%96%B9

联系专线    商务合作    邮箱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