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浙江记者骆蔓
“今年的‘村晚’,我们一改之前以农村文化礼堂为场所的展演模式,整个‘村晚’全程直播,将通过衢江传媒、衢江文旅、高家发布等微信公众号,扫码直接观看,来了一场‘视频直播家乡年’活动,让在外的游子都感受到故乡浓浓的年味。镇龙灯队、腰鼓队、民乐队、舞蹈队、曲艺队在浙江的千年古村——盈川村初唐风情街巡演,所有观众都享受到了我们精心准备的这份文化大餐。”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高家镇文化站站长陈彩珠说。
作为一名从业近30年的老站长,陈彩珠深知“村晚”要喜庆热闹,节目必须有地域特色,村民需要广泛参与。“节目、演员、观众、场地、经费各个环节如何组合,这两年,我们找到了答案。我们通过‘互联网+文艺’模式,开展群文活动50余场,线下观众达2.5万人次,线上观众近40万人次。高家镇的文艺团队从3支扩大到11支,文艺骨干从45人增加到189人,原创节目从每年1个增加到6个。特别是高家镇四月天民乐队、高家镇战友合唱团、高家镇曲艺队每年都有新节目推出,他们都是衢江区的优秀文艺团队。”陈彩珠介绍。
高家镇文化站在新冠肺炎疫情大考中摸索新的发展之路,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网络直播、抖音、快手等网络平台,积极探索“互联网+文艺”模式,应用数字化多媒体手段,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提供新时期高品质、多样化的文化服务。
2020年1月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高家镇文化站在大年初三就创作了抗疫作品——锣鼓三句半《群防群治我参与》,并适时制作成音频视频,在各村文化礼堂、广场大屏幕播放;4月,针对公筷公勺的推广,又适时创作了音乐快板《公筷公勺新家风》,还角逐衢州市文明办、衢州市妇联组织的首届家庭短视频大赛,荣获三等奖,得到了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领导的肯定。2021年7月,为迎接建党百年,文化站举办了“礼赞新时代,永远跟党走”大型文艺活动,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主会场进行了全程网络直播,吸引现场观众600多人,线上观众达4万多人次。
文化站通过互联网“上下联动、左右互动、各村流动”方式,连演庆典活动10场,线上观众达7万余人次,线下观众6000多人次。2021年11月,文化站组织高家镇“民星争辉”三团三社文艺展演,通过衢江传媒、浙江卫视中国蓝TV网络客户端,吸引线下观众500多人次,线上观众竟高达21万人次。村落文化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为繁荣农村文化开辟了新天地。个性化、精准化、特色化的文化服务,无论是视觉审美还是演艺样态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给演员和广大观众带来全新感受,也为高质量文化发展提供了新动能。“‘互联网+文艺’活动模式,让我们在丰富基层文化生活方面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陈彩珠说。
文化志愿者方金龙说:“几十万的观看人次,是我们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陈彩珠也深有同感:“我觉得作为文化站长,必须要做多面手,才能更好地服务群众。于是,我利用自身爱好曲艺创作的特点,近年来分别创作了反映‘衢州有礼’‘8090宣讲’‘防诈骗’‘扫黄打非’等音乐快板、清廉教育诗朗诵以及小品《邻里之间》、村歌《美丽湖仁》等20多个作品参加公益演出。我深知‘只要有为才能有位’的道理,这样才能在文化活动中得到各方的支持。”
2022年高家镇“云”村晚直播主场地是盈川,作为衢江区未来社区示范地,利用它的风貌场景、人文环境——初唐风情街作为“村晚”现场,不仅满足了活动场地需求,同时也提高了高家镇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浙’里有戏入‘云’端,群文活动火起来!文化与科技的双轮驱动、创新融合,给基层文化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让现代的诗与远方,带给我们烟火味、人情味、乡韵味、人文味,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为中心,让基层群众享受更充分、更均衡的文化服务。”陈彩珠说。
原文链接:
https://epaper.ccmapp.cn/zh-CN/?date=2022-02-18&page=4&detailId=%E2%80%9C%E6%B5%99%E2%80%9D%E9%87%8C%E6%9C%89%E6%88%8F%E5%85%A5%E2%80%9C%E4%BA%91%E2%80%9D%E7%AB%A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