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聚焦

谈纪录片《战国大学堂之稷下学宫》的故事化呈现

发布时间:2022-04-27 09:57:06 丨 来源:中国网 丨 责任编辑:高彬


在如今全球化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弘扬民族文化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使命。因此,如何结合当下新媒体环境,讲好中国人自己的故事值得我们深思。历史纪录片作为中华民族历史的重要载体,更是传播中国故事的不可忽略的重要媒介。作为新时代的历史纪录片,《战国大学堂之稷下学宫》更加强调突破传统的纪实手法,聚焦“微内容”,传播“大格局”,结合当代语境和新媒体技术,用具有创新性的故事化呈现方式将中国故事与世界分享。

一、元素的选取

战国大学堂之稷下学宫作为本部纪录片的重要地理元素,位于山东省淄博市,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大庇天下学士的著名学府,是百家争鸣的轴心和缩影。稷下学宫因其位于齐国都城的稷门附近地区而得名,同时它也为中国思想文化的繁荣打开一扇门。稷下学宫的特点就是思想自由、容纳百家,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开放性与兼容性。在稷下学宫曾经存有儒家、法家、道家、名家、阴阳家。在稷下学宫中各派思想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著书立说,在这里曾经诞生多位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巨人——孟子、荀子、韩非子等。并且在稷下学宫营造的自由、兼容并包的学术氛围下,稷下学者们不仅为后世留下大量的学术著作,还在塑造民族性格和文化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影响。

本部纪录片所选取的历史时间段——战国时期,正是中华文化的转折时期。在此时期,稷下学宫凭借其自由、开放的特质为先秦诸子提供自由施展才华的机会,正是在这种开放自由的环境下所形成的先秦文化摆脱了原始文化所带有的人类早期的童年气质,形成了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优秀文化。因此,《战国大学堂之稷下学宫》以先秦文化为主题,聚焦各派代表人物,例如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孟子、荀子、叔孙通,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等,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缔造者们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用影像化的方式呈现不同学说的历史变迁和交汇融合,探索中华文化渊源。

二、视角的预设

纪录片《战国大学堂之稷下学宫》采用内外视角的双重预设,在外部视角下明确历史主题的同时运用内部视角建构历史人物。外部视角,即全知视角。全知视角在历史纪录片中的应用十分常见,在历史纪录片中通常利用全知视角讲述历史,建构起整个纪录片的历史框架。在纪录片《战国大学堂之稷下学宫》中同样采用全知视角,以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为载体,冷静分析战国历史、客观呈现战国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思想盛况,回溯中华文化的轴心时代。同时,在纪录片中我们还能看到其运用内部视角建构历史人物。相比于全知视角,内部视角更强调个人历史认知,通过讲述历史中个人生命轨迹,展现个人生命在历史命运推动下的变迁历程,以小见大,让历史人物带领观众回望战国时期的历史,从而减少与观众的隔阂感与疏离感。

在《第二集——争鸣》介绍了稷下学宫第一代重要人物——儒家学派的孟子。以及孟子在游学至稷下学宫之后致力于推行仁政的艰难之路;《第三集——星变》则介绍继孟子之后稷下学宫下一代的重要人物——儒家学派的荀子、阴阳学派的邹衍、战国纵横家苏秦等新星的升起;《第四集——裂变》则介绍荀子的弟子——张苍、浮丘伯、韩非子、李斯、毛亨,以及儒家学说走向裂变之路。纪录片《战国大学堂之稷下学宫》在全知视角下,展现了战国时期分封制瓦解,诸国并立的政治环境和思想繁荣,百家争鸣的文化环境。同时在内部视角下,聚焦各学说的代表人物,讲述先秦重要学派的发展轨迹。

三、内容的结构

纪录片《战国大学堂之稷下学宫》每集的第一幕即开头部分会通过历史搬演的方式,演绎历史中的关键片段以此引出本集的关键人物。比如在第二集前1分24秒引出本集关键人物—孟子,第三集前2分11秒则引出关键人物—荀子。在这之后会伴随着30秒片头曲,片尾曲结束后会用一个关键词概括本集核心要义,比如第二集的关键词是“争鸣”,第三集的关键词是“星变”,第四集的关键词是”裂变“,第五集的关键词是”垂统“。

第一幕开头结束后,第二幕则正式展开以历史人物为线索的本集故事。在纪录片《第二集——争鸣》中,在第一幕介绍孟子继承孔学并发展自身“仁政“思想的背景之后,第二幕则开始讲述孟子游学至稷下学宫,开始其充满艰辛的推行仁政思想之路。在这条路上,我们能看到孟子自始至终不变的初心,但是在推行仁政的路上是格外艰难的,有阶段性的成功但更多的是失败,孟子也从踌躇满志的青年蜕变成一位虚怀若谷的老人;《第三集——星变》在第二幕中以荀子游学至稷下学宫为线索,讲述邹衍与荀子先后来到稷下学宫,因一次国难造成二人不同的命运走向,同时展现二人背后的历史背景;《第四集——裂变》主要讲述荀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以及其弟子——李斯和韩非子背弃荀子思想,宣扬法治观念,将百家争鸣引向一条不归之路。这种用故事化的方式呈现历史,将历史信息最大程度地过程化、生活化、细节化。

第三幕即是具有总结性质的结局,对每一集所呈现历史的进行阶段性地总结。在每一集临近尾声时用一段画外音配合画面,呼应第一幕中出现的关键词进行深刻的历史总结。例如在第二集的第三幕用一段语速缓慢,声音稳重的同期声将故事引向结局——虽然孟子定于一的理想仍遥遥无期,但是各学者纷至沓来,稷下学宫中呈现一片百家争鸣,思想繁荣之象,齐国也在思想繁荣的推动下焕发新生;第三集的第三幕则对邹荀的思想和命运进行梳理总结,并以此展现灿若群星的稷下思想以齐鲁大地为起点向天下传播;第四集的第三幕宣告百家争鸣、思想繁荣的盛况伴随着韩非子和李斯对法治的推崇走向终结。并且在每一集第三幕结束后会伴有43秒的片尾曲,正式宣告剧集的结束。

四、情节的组织

 “微内容,大格局“的历史搬演方式帮助挖掘人文历史纪录片中深具潜力又意义丰富的画面,实现纪录片所蕴含的精神内核内与影像的完美对接。纪录片《战国大学堂之稷下学宫》通过讲述各学派代表人物的命运走向,展现先秦各学说的不同时期的发展走向,并将中华文化的转折时期通过影像化的方式呈现到大屏幕上,带领观众探寻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

电影化的呈现方式。传统纪录片采用专家口述和旁白解说的方式,很难使观众产生共鸣,但是将历史场景通过电影化的方式呈现在大众眼前,通过具有创新性的故事化呈现方式,对代表性人物和场景加上更加细节化的刻画,可以营造更加真实可感的历史氛围,将观众带入到纪录片所建构的历史场景之中。同时借助这种方式唤醒大众内心更深层次的记忆,展现历史场景背后的更深层次的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

在电影化呈现方式之外,本纪录片同时应用动画技术,用更生动可感的方式呈现历史。动画技术在本部纪录片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历史建筑的还原。将稷下学宫作为文化坐标,展开历史的叙述,将稷下学宫建筑的通过3D动画的方式呈现,比如第二集7分20秒至8分08秒时运用3D动画的形式展现稷下学宫的建筑概况,包括宏观样貌以及内部装修,在情境建构上达到最大程度的还原历史建筑,营造稷下学宫宽松的学术氛围。二是历史人物形象的还原。利用3D动画虚拟技术为观众呈现出历史人物形象,例如在第二集11分26秒至12分以动画的方式呈现孟子辞别故乡,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三是历史场面的呈现。第三集1分35秒至1分45秒还原著名的“百家争鸣“的名场面;第四集34分10秒呈现秦国率领30大军攻打韩国的战争大场面;除此之外,还有在第三集8分57秒、第四集20分16秒分别用运用动画呈现雷雨天气、战争形势的动态版图。通过动画虚拟技术还原历史建筑、历史场景和历史人物,充实丰富纪录片的画面,避免了传统纪录片带来的枯燥感,增强趣味性和现实感。

在历史人物的还原上,《战国大学堂之稷下学宫》通过专业演员扮演并配有表情、台词的方式还原历史人物形象、精神状态和内心活动,同时配有解说词、专家口述历史帮助还原人物所处的历史环境。例如在第三集6分09秒,通过演员演绎邹衍在台上演讲的场面,配合解说词展现当时稷下学者兴致勃勃地发表自己学说的热情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侧面体现稷下学宫的学术繁荣盛况。在第五集2分12秒至2分25秒,演员在还原儒生领袖——孔鲋之一历史人物时,人物的细节演绎可谓是丝丝入扣——“孔鲋”始终手持玉佩,神情抑郁,并结合同期声之后的专家讲解,我们可以对人物历史地位、其所处的历史环境和其内心动态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与体会。

面对难以通过专业演员还原的历史人物时,在如今的新媒体环境下,本部纪录片创新性地利用动画虚拟技术展现历史人物形象,并配合动画还原的历史场景,以及同期声讲解使得纪录片的历史人物更加立体,呈现形式更加生动。

纪录片《战国大学堂之稷下学宫》用创新的故事化呈现方式,与先秦时期缔造中国传统文化的稷下学者们开展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本部纪录片从元素的甄选,内外双重视角的预设,内容的结构到情节的组织,都紧紧围绕着先秦文化的主题,关注中国文化轴心时代的轴心坐标——稷下学宫,与观众一起回望历史,溯源中华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作者于晓风系文学博士,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山东大学影视文化艺术传播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薛舒晓系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级本科生。

联系专线    商务合作    邮箱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