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坚持每日练功、排戏,是很多演员雷打不动的必修课。尽管近几天持续三十几度的高温,但市属院团的艺术家们依然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排练,为迎接即将到来的演出旺季积蓄力量。昨天,记者分四路探访市属艺术院团排练厅,记录艺术家们奋战三伏天的身影。
中国杂技团
一个动作练一小时
昨天,中国杂技团的小学员正在排练厅练习转碟。本报记者和冠欣摄
时间:7月19日上午11点
地点:中国杂技团排练厅
上午11点,盛夏的太阳已经开始发威。位于亦庄的中国杂技团、北京市杂技学校内安静得能听到蝉鸣,但走进教学楼和排练厅,热火朝天的练功景象却让记者目不暇接。
团校一体,是中国杂技团的特色。学校里这群平均年龄10岁到15岁的孩子,在同龄人正投入愉快的暑期生活时,仍坚持日复一日的练功,誓要抢回此前因疫情停课的损失。
“早上6:15到7:30出早工,练腰腿和跑步;8:30到11:30上正课,翻跟头、抖空竹、顶功;13:30到16:30练节目;晚上6点到8点,再练两个小时的体能。”杂技系金老师介绍,这就是学员们一天满满的日程安排。在他负责的跟头教室里,十几个女生排成一队,不停地循环着翻跟头的动作。
二楼排练厅里,一群学生正在集体练习转碟。一手两只碟子,轻轻摇动手腕,碟子就像被施了魔法一般旋转不停。记者忍不住上手尝试了一下,碟子颤颤巍巍地晃悠了几圈,就耷拉了下来。“这其实不是靠手转,而是要靠手腕用力。光转碟这一个动作,我们每天都要练足一个小时。这个动作最难的在于压腕子,有时候越练越僵。”学员朱晋宜今年只有13岁,稚嫩的脸庞沁出了细密的汗珠。排练厅里没有空调只有风扇,她的解暑秘方是“多练”:“练到把汗出透了,也就凉快了。”记者发现,因为要长时间用手指夹紧转碟的金属杆,朱晋宜的食指、中指侧面都已经磨破了皮。但这点苦在她看来不算什么,“我现在能转四个碟子了,我的目标是十个!”
形体教室里,22岁的双胞胎姐妹花石美茹、石美玉正在练习柔术,她们14岁从杂技学校毕业后就考进了中杂的演员队,练功是她们始终不曾懈怠的。“可能是因为疫情太久没有演出了,上周在中山音乐堂表演时还有点紧张,但台下的观众格外热情,让我们演得特别爽。”姐妹俩的节目《灵动——双人柔术》讲的是两只小狐狸的故事,她们在苦练柔术之外还要观察狐狸的动态,希望在表演上更加细腻。
马戏大厅里,金奖演员邢运伟正在进行柔韧和力量训练,和搭档的青年演员相比,他的手臂格外健壮,显然并非一日之功。9岁开始学习杂技的他,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放在了排练厅里,即使演出时,他也要在道具箱里放上练功的板凳,随时随地下腰、压腿。“25岁之前怎么练都不累,现在毕竟31岁了,只能比原来练得更多,才能保持住水准。”先后获得全国艺德标兵、北京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的他,不仅用每天十小时的训练保持自己的状态,更用这样的精神影响着团里的年轻人。本报记者李俐
北方昆曲剧院
氍毹上摸爬滚打湿透衣衫
北方昆曲剧院大排练厅悬挂着“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横幅,昆曲《国风》正在热火朝天排练中。
时间:7月19日中午12点
地点:昆曲《国风》排练现场
昨天是入伏的第四天,中午时分室外温度已经高达33摄氏度。北方昆曲剧院悬挂着“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大排练厅里热火朝天,昆曲《国风》正在精心排练当中。81岁的著名导演曹其敬亲自坐镇,乐队也像正式演出一样现场演奏,整个剧组在一丝不苟地精心打磨这出原创大戏。制冷设备不够的情况下,即使不动都会出汗,而在氍毹(qúshū)上摸爬滚打、唱念做功并重的演员们早已一个个汗如雨下。
从早上9点半走进排练厅,北昆著名表演艺术家魏春荣一口气排练了将近三个小时。她整个上午都没有下场休息,一直像正式演出一样全情投入地表演,正如剧中有一句表现她从梦中惊醒时的台词一样:“浑身上下,大汗淋漓”。等到演完最后一场戏,她终于脱下厚厚的戏服斗篷和厚底彩鞋,歇一口气,此时全身都已被汗水浸透。“我几乎每天都得带三身衣服,连内衣都得全换,因为都湿透了!排练服根本都不够穿的!”站在电风扇前,魏春荣一边吹风落汗,一边捧着比自己脸还大的水壶,喝了几口蒲公英和苦丁泡的茶水,说道:“我们剧院现在创作和演出任务很重,基本上每天都是三班倒,有时候实在忙不过来,晚上也得利用起来,就得连上四班!排练厅只有两个,利用率极高;但排练厅条件不太好,制冷设备跟不上劲,我们真是体会到什么叫‘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了!条件虽然艰苦一点,但我们一定要创作出优秀的作品!”说完,她脸上露出了自信灿烂的笑容。
生活中的魏春荣豪爽开朗,而在昆曲中常常要扮演和自己性格反差很大的角色,作为演员,她很享受这种来自艺术的挑战。在《国风》中她扮演女主角卫国公主姬熙。“这是一个大悲情的大女主戏,所以不光要外在使劲儿,更累人的是要表现人物内在的情感和品格。”
和她同样不辞辛苦的还有在剧中扮演姬熙之夫、许国国君的老生名角袁国良。他上午和魏春荣一起连排全本《国风》,中午排演北昆另外一出大戏《曹雪芹》,晚上还要在吉祥大戏院演出全本《烂柯山》。而这还不是他最忙的一天,7月12日更是一天五班排练,结束时已经深夜,到家将近午夜12点。
连日来的繁重工作,让袁国良不得不经常针灸拔罐去火,胳膊上露出的地方都能看到皮肤上深红色的罐斑。他用一条已经湿透的大毛巾一边擦着汗,一边有点无奈道:“我们这个排练厅大落地窗,阳光充足,铁皮屋顶,特别吸热,而且因为电路老旧,所以没办法多安几个空调。”但他也跟魏春荣一样,一谈起演出眼睛就放光:“我晚上的《烂柯山》很重要,只要我嗓子在家,发挥得好,肯定精彩!一定要来看戏呀!”本报记者王润文并摄
国家大剧院台湖舞美艺术中心
诚意创作致敬人民音乐家
《冼星海》排练照。
时间:7月19日下午2点
地点:舞剧《冼星海》复排现场
烈日炎炎,绿树环绕的国家大剧院台湖舞美艺术中心蝉鸣喧嚣。走入排练厅,充足的冷气扑面而来,现代化的空间整洁明亮,气氛却有着不输窗外天气的热烈。
“你的情绪还要再调整。”总导演肖向荣短暂叫停了拍子,用话筒耐心地对饰演冼星海的舞蹈演员夏天解释道,“他们都是你的战友,大家之间有非常深厚的感情,所以冼星海才会在后面流亡的部分里崩溃、流泪。”
夏天点头沉思,短暂的消化后,音乐响起,排练继续,舞者们迅速提起呼吸和脚步,推动桌子构成不断变换的空间。代表着“命运”的舞者李宇执灯,在桌上轻巧地翻越起跳,随众人的动作翻滚——在那个腐朽陈旧的时代,“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与友人们正在为革命理想振臂高呼。5分钟左右的舞段结束时,即便在温度适宜的排练厅里,大家的脸上都泛起汗湿的红润,胸膛频频起伏,许多人用胳膊蹭去额头上的汗水。
7月26日至28日,原创当代舞剧《冼星海》即将二轮登台,夏天、李宇等舞者已经是第二次出演这部作品,但他们依旧没有丝毫懈怠。“两个多月来,这将是我第一次登上舞台。”说起疫情后的这一次回归,夏天平静的语气里带着一丝难以抑制的兴奋。去年《冼星海》首演,很多专家和观众留下了真诚的反馈,比如剧中对光未然与冼星海共同创作《黄河大合唱》等部分似乎着笔略少,于是,在本轮演出中,“洪流”一章被进行了颠覆性的修改。这让挑大梁的夏天难免有一点压力,“舞蹈演员的一生中,饰演这么伟大人物的次数可能不会太多,我非常珍惜这次机会。”
短暂的休整后,夏天和同事们再次投入排练,窗外蝉鸣依旧。本报记者高倩
北京歌剧舞剧院
一天换多套练功服
北京歌剧舞剧院排练厅,演员冒着高温酷暑复排舞剧《五星出东方》。本报记者方非摄
时间:7月19日下午2点
地点:《五星出东方》复排现场
昨天下午,北京歌剧舞剧院排练厅中,舞蹈演员们正火热复排舞剧《五星出东方》。说是“火热”,不光因为演员们的气氛热火朝天,也因为当天下午北京气温33℃。尽管三个立式空调和一个风扇开足马力,但是20多个小伙子不停舞动,就像20多个小火炉子聚集在一起,让排练厅温度飙升。
《五星出东方》是以国家一级文物“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为题材创作的舞剧,讲述了汉朝将士“奉”与当地民族守望相助的故事。排练厅位于顶层,当天排练的是下半场《重建家园》的舞段,讲的是精绝城被摧毁后,汉族将士和当地民族一起重建家园的场景。一位演员抱着水桶和水瓢,给将士和居民送水解渴,“注意情绪饱满!”一旁的舞剧团团长薛明倩不时大声提醒着主要演员,随即眼光又瞟向后排的群演,“后边的群演表情也要到位。”尽管排练厅里有空调和风扇,但在这个200多平方米的排练厅还是显得微不足道,二十几位男演员“操练”起来,上下舞动跳跃,不一会儿,身上的衣服就被汗水打湿。
音乐声停,演员们休息片刻,都三三两两地聚在空调旁边“降温”。饰演奉的北京歌剧舞剧院舞蹈演员罗昱文身上早已被汗水浸湿,汗水一边不停往下淌,他的长袖练功服前后都有了盐渍。“排双人舞的时候,有很多托举的动作,身上出汗就容易打滑,还是穿长袖比较安全。”罗昱文说,他放了几套衣服在剧院,一天就要换两三套,“确实很热,但也习惯了。因为北京前一段疫情,我们有一段时间不能登台,现在恢复排练,还在准备巡演、备战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我觉得特别兴奋。”
薛明倩介绍,《五星出东方》尽管已经是第三次复排,但主创团队依旧像第一次排演一样精益求精,因为他们明白,精品就是这样不断打磨出来的。据了解,全组50多位演员,每个人身上都有十多个舞段。每天周一到周五从早上9点到下午5点半,演员们一直在剧院排练,有时还要加排到晚上8点半,周日也有可能临时安排机动排练。“这段时间天儿越来越热,舞蹈演员们体力消耗很大,剧院还专门准备了矿泉水和运动饮料,帮他们补充体力。”
等待《五星出东方》的是安排满满的行程。据悉,该剧将于8月5日在第十八届中国(深圳)文博会艺术节登台,并于8月中下旬在重庆、和田、乌鲁木齐等地巡演,9月将亮相于京津冀举办的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本报记者韩轩
原文链接:
https://bjrbdzb.bjd.com.cn/bjrb/mobile/2022/20220720/20220720_010/content_20220720_010_1.htm#page9?digital:newspaperBjrb:AP62d71b7de4b0647f1b15bd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