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乐器研究》邵晓洁著湖北教育出版社
湖南临澧九里虎座鸟架鼓图片选自《楚乐器研究》
【光明书话】
是考古将楚国乐器展现到我们面前,让我们看到古老乐器的模样,也让我们听到了奇妙的乐声。
邵晓洁博士的《楚乐器研究》,将楚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内容集中展现出来。楚辞中记述的鼓与瑟次数较多,在《招魂》中,我们读到“陈钟按鼓,造新歌些”和“竽瑟狂会,搷鸣鼓些”的描写。在《大招》中,又有“叩钟调磬,娱人乱只”的描述。这个时候我们似乎身处钟磬笙鼓争鸣的乐声中,头脑中可以想象到古代楚国那样奇诡曼妙的乐舞场景。考古中在楚墓中见到鼓与瑟也最多。结合考古与文献的梳理,这是邵晓洁研究中一个很重要的发现。
一
邵晓洁研究楚国乐器,许是因了生长在楚郢故都之地,耳濡目染,受到大量出土文物的召唤,邵博士将自己的学术目标确定为楚乐器的研究,而且非常坚定一做就是二十多年。《楚乐器研究》是新近出版的一个重要成果,如她在绪论中所言,目标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基于楚文化的乐器研究;以中国音乐文化为背景,基于音乐断代史的楚乐器研究。摆在我面前的这部学术专著,凝聚着作者多年的心血与智慧。
作为楚乐器研究专著,楚钟楚鼓,楚笙楚瑟,是邵著关注的要点。邵晓洁利用熟悉考古资料的优势,将出土的音乐实物资料进行全面分析,认定楚乐器实物数量多种类丰富,大体分属古代的“八音”,较为全面客观地体现楚乐器的面貌。《楚乐器研究》入选2018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是第一部全面研究楚乐器的著作。正如她的导师王子初先生在序言中所说:本书填补了学术空白,为重写东周音乐断代史打下坚实基础。
我们知道楚是一个特定的时空概念,楚又指示着一个特定的文化范畴。楚人南土立国经过几百年发展,楚国在春秋时楚成王之世崛起,据有江汉与邻近区域,陆续兼并周邻诸侯国,至楚庄王时问鼎中原,败晋国而称霸,建立楚国鼎盛霸业。进入战国,称雄一世,楚成为七雄之一。
地处南土的雄楚巫风极盛,举国将大司命和少司命传说人物奉若神明。在楚人的心目中,巫术是与神灵沟通的桥梁,巫术中的歌乐舞蹈成为营造气氛的必备节目。楚国周边有巴蜀、百越和三苗等族,浓重的巫术色彩也与楚族互相影响,相互借鉴发展。《楚辞章句》记述,“沅湘之间,其俗信鬼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楚人信鬼神喜祭祀,祭祀提升了歌舞乐的表现力,也给了歌舞乐更多的发展空间。楚人乐歌具有特别的层次,有特别的流行范围。如《文选·宋玉对楚王问》所说,郢都有人歌《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当他唱起《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从宫中到乡野,都有特别的流行曲式。
屈原的《九歌》及其他楚辞作品,多依据楚国地区汉族民间乐舞歌唱形式创作而成。《九歌》是《楚辞》中音乐性极强的代表作,歌中大多为男女巫师所唱的情歌,对于楚乐器也多有描述。时光一千年一千年过去,在现代田野考古尤其是楚故地考古开展之先,那样的场景只会在人们的脑中浮现,那些楚乐器及乐声人们是看不到也听不见的。那些集中的与零散的发现,已经吸引了不少学者的注意力,但进行系统的梳理研究,邵晓洁博士的《楚乐器研究》则是头一例。作者和她的导师,是将这个课题作为音乐史的范畴,而我以为这是一项考古学研究,是音乐考古研究。
春秋时期楚国音乐已很发达,宫中设置有乐官。楚乐被中原称做“楚调”或“南音”,楚国乐器有钟、磬、鼓、瑟、竽、排箫等。楚音乐艺术是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楚国境内发现的乐器,不仅数量多,而且工艺水平也很精湛。曾侯乙墓的乐器,尤其是编钟的出土,第一次从根本上撼动了以文献为主要史料基础的传统中国音乐史。墓中出土的65件套编钟,规模大、数量多、音乐性能优良,证实中国青铜乐钟的双音铸调技术,填补了中国古代乐律理论的空缺,编钟乐悬及乐律学铭文,标志着人类在一个历史时期的音乐理论之巅峰。邵博士原本即以楚钟为题进行过专门研究,这一次的研究又有了明显提升和扩展。
曾侯乙墓出土大批古乐器,除了体量壮观的一套编钟,还有保存较好的排箫、瑟、五弦琴等乐器。楚曾故地的河南信阳长台关、淅川下寺和湖北枣阳九连墩、随州叶家山、文峰塔和枣阳郭家庙墓群也都先后发现许多楚与楚系乐器,再现了楚国的音乐奇迹。
二
《楚乐器研究》从乐器的考古发现、研究进展,搜寻古文献中出现的楚乐器,做出全面的分类研究。由钟、磬、鼓、琴、瑟、笙、箎、排箫到诸类打击乐器,无一不细作描述。研究的内容涉及各类乐器的使用、乐器的造型与纹样装饰等。又由楚乐的发展变化到乐器组合,论及楚人的礼乐文化,研究是全方位的。对于出土种种乐器遗存,研究是细致的,书中有大量图表统计,尤其是还附有测音资料研究,具有专业理论基础的强力支撑。
作者还特别指出,楚乐体系的发展,非常注意借鉴中原的传统,金石之乐的代表乐器铜钟与石磬,传统都是来自中原,但在细节如装饰上又有诸多改变。邵晓洁特别强调了这种借鉴与改变,包括对诸侯国音乐的吸纳与扬弃,“是楚人不拘一格海纳百川、求取创新精神的完美体现。”
楚文化在楚人的坚守下,几乎席卷了古代南半部中国。随着楚辞传承的文学传统的播散,楚风甚至影响更为深远,一直影响到当今的时代。现在有了《楚乐器研究》的梳理,使得楚乐文化面貌更加清晰,这是中华民族音乐的根魂所在,必将持续影响到未来。愿楚乐体现的奔放精神与浪漫情怀,在现代与未来大放光彩。
(作者:王仁湘,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原文链接:
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2-10/13/nw.D110000gmrb_20221013_2-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