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丝路之声

扎根戈壁滩 将党的声音传遍阿拉善

发布时间:2022-10-14 09:29:04 丨 来源:中国文化报 丨 责任编辑:高彬


▲金格日勒在演出

讲述人:金格日勒(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乌兰牧骑党支部副书记、副队长)

金色的胡杨林、威武的骆驼、紫色的远方……在内蒙古阿拉善这片神奇古老的土地上,乌兰牧骑队员像翱翔在那片瓦蓝天空中的雄鹰,将党的声音传递给当地的人们。我认为,作为乌兰牧骑队员要以基层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为创作源泉,用专业和智慧创作出反映当地特色与时代气息相结合的歌舞作品。

我出生于1969年,蒙古族,既是一名共产党员,也是乌兰牧骑的老队员。我深深记得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工作中,无论条件多艰苦,我们一直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编排演出接地气、老百姓喜欢的节目。

阿拉善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最西部,地广人稀。我常年带队赴基层,重点选择交通不便、生态脆弱、文化生活匮乏、人口居住分散的农牧民以及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层群众送去欢乐,及时把党的政策和关怀传遍广袤草原、沙漠戈壁……工作35年来,我走遍了阿拉善盟17万多公里的漫漫路途。

我们始终秉承着对文化艺术的热爱与执着,在艺术的道路上刻苦钻研、不懈努力。我从最初一名专职的舞蹈演员成长为集歌舞表演、舞蹈教学、编创、晚会策划、导演、编导技能于一体的一专多能型文艺工作者,用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戈壁滩上深浅不一的车轮印,印证了乌兰牧骑队员与基层人民心连着心。让艺术走进生活、服务人民,是乌兰牧骑队员的职责。一直以来我们深入开展文化惠民演出,如“乌兰牧骑月·一切为了人民”“弘扬乌兰牧骑精神到人民中间去”“百团千场下基层”等活动,平均每年演出240余场,惠及群众达3万余人,农牧区下乡超过120天。

同时,精准对接假日旅游市场需求,在端午、国庆假期期间,深入定远营古城、广宗寺等重点景区开展精品演艺进景区活动。面对疫情,我们没有停滞不前,而是利用互联网开展线上乌兰牧骑文化服务,将百余部文艺作品以短视频的形式通过学习强国、阿拉善发布、抖音、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进行宣传展示,为群众提供多样的线上文艺服务。

作为乌兰牧骑队员,要为我们的新时代发声,为人民的新生活歌唱,所编排的作品就要对阿拉善盟文化强盟建设及挖掘、传承和宣传阿拉善民族文化事业起到推动作用。我们编排的舞蹈《大漠印记》,题材来源于真实的劳动场景,描绘了当地人民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近些年,阿拉善盟文化产业发展迅速。通过与全国文化演艺市场建立文化输入输出,多渠道搭建了文化产品与市场衔接的桥梁和纽带,培育壮大了阿拉善盟本土文化产业,从而推动乌兰牧骑事业良好发展。

工作期间,我先后创作了《远古遐想》《特漠沁》《德吉》等60部作品,群舞《丽水》荣获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德吉》荣获第十一届内蒙古自治区艺术创作“萨日娜”舞蹈奖。这些荣誉的取得离不开默默支持我的家人,常年在外演出,对家里照顾得很少,我只能用我的成绩来回报家人。

作为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我将继续肩负文化自信和民族复兴的担当和使命,全身心投入到文化艺术事业中去,讲好中国故事、讲好阿拉善故事,积极深入群众、深入生活,用心、用情排练好的文艺作品服务人民,将党的声音传遍阿拉善每个角落,为繁荣发展新时代文化艺术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报驻内蒙古实习记者王慧采访整理)

原文链接:

https://npaper.ccmapp.cn/zh-CN/?page=2&Hid=6347fb4c0e0754c131565a0f

联系专线    商务合作    邮箱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