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念群
在这电影的寒冬,本不该雪上加霜泼冷水,然而不幸看了部《我的遗憾和你有关》,感觉三九天掉进了冰窟窿,心里不由一沉:我们的青春片还有救吗?
这一季青春片的草长莺飞,算来也有十年光景。2012年,一部来自海峡彼岸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敲开我们青春集体追忆的大门。接下来的几年,青春片全面开挂,不论文学改编的《匆匆那年》《左耳》,还是老歌衍生的《同桌的你》《栀子花开》等,都是旗开便得胜。然而好景不长,随后几年青春片陷入堕胎、打架、车祸、绝症的套路,尤其是“鲜肉经济”带来的一系列诟病,让市场激素催化的所谓“青春”,刚挂上枝头就晒焦糊了。
在此之前的青春片,从来没有如此这般受到资本的青睐,但又一直都是春风化雨地自然生长,一如在国内外电影节上大放异彩的《阳光灿烂的日子》《长大成人》《任逍遥》《苏州河》《十七岁的单车》《孔雀》等。巧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市场洪流里崛起的导演中,以姜文、贾樟柯等为代表的中生代不约而同将早期作品镜头对准了易逝的青春。这也无怪,世界影史以法国新浪潮代表特吕弗为例,也是凭借“追忆”边缘少年成长的《四百击》敲开电影世界的大门。而在邻邦日本,甚至还有专攻青春片的导演岩井俊二,他执导的《情书》《关于莉莉周的一切》《花与爱丽丝》等,都是世界青春片史册里举足轻重的作品。最最关键的是,这些活跃于国际舞台的青春片风格不一,各有表达,拍得都不重样。
反观当下的青春片,恨不得都是一个模子打通关。你《同桌的你》走俏,我《栀子花开》《睡在我上铺的兄弟》接踵而至;你片名长的卖了座,我也来个长片名的;你请流量保驾,我用鲜肉护航。至于故事和文本上的功夫下得越来越少,更多的是盲从和套路使然,出来的东西离电影本体和市场清醒渐行渐远。
《我的遗憾和你有关》由曹煜辰和何蓝逗领衔——在导演兼编剧甄永波、甄永涛眼里,估计既是颜值保障也是流量担当。然而曹煜辰一亮相,从他那肉眼可见的厚粉底即知,这是一部与表演不太相关的电影。许多国际A类电影节设有专门的化妆与造型奖项,比如近年热门影片《爆炸新闻》《副总统》等均有斩获,显然,没有哪部电影的化妆是为了遮盖演员的表演才华。在厚粉底的加持下,曹煜辰基本一个表情撸到底:不论是面对何蓝逗的表白,还是爱不能承受之轻的诀别,抑或是重归的生离死别,都没有拿出情绪的分水岭。尤其是未受粉底影响的眼神,始终空洞着,拿不出恰如其分的反应。在一部关于生离死别的青春爱情片里,我们瞪大眼睛也觉察不到男主对女主的荷尔蒙或多巴胺的分泌,不知这电影对爱情两个字是有多大的误解。
表演上的减分如果有一个好的文本支持,那这个故事未必没有挽救的余地。可惜的是,导演兼编剧兄弟对电影似乎也有深刻的误解。影片没有动机和行为的关联,没有起承转合的支持,没有情节的助力,也没有情感的代入,从剧本到成片,都是溃不成军的一滩。女主对男主莫名的爱,全靠嘴上台词,还是不管场合地说出来那种。人家配角好歹还有轰轰烈烈的表白演出支持,可男女主之间“爱的作为”却约等于零。作为一部有催泪嫌疑的苦情片,连最后的生离死别都从略了。片中人物忽闪忽闪,说没就没,说来就来。前面求爱成功的同学,后面不交代顶多是虎头蛇尾;后面突然出现的各种莫名角色,突然杵在画面里,让你猜谜——这可能是哪位配角的女朋友,那可能是岳母大人。人设背景的问题更大:男主最后因渐冻症而终只能说是俗套,他的母亲在他童年时绝症身亡也只能说这娃命苦;但狗血的是,不仅他的师母因绝症早逝,他的导师后来也因为绝症不辞而别,加上他同学要去国外治疗——我的妈呀,整个儿一不治之症集中营。
这已经不是青春片烂俗不烂俗或有没有救的简单问题,简直是青春片癌症晚期!
原文链接:
https://wap.bjd.com.cn/common/epape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