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丝路之声

​让“蒲公英”扎根贝尔格莱德

发布时间:2022-11-23 09:33:34 丨 来源:中国文化报 丨 责任编辑:高彬


本报驻山东记者苏锐

为进一步推动中国、塞尔维亚之间的文化交流,支持驻塞尔维亚中资企业本土化发展,助力“一带一路”建设,由贝尔格莱德中国文化中心和山东大学联合举办的“蒲公英”中文培训项目自今年10月启动,目前,来自塞尔维亚紫金铜业有限公司、河钢集团塞尔维亚钢铁公司两家驻塞尔维亚中资企业的140余名塞尔维亚学员正在接受培训。

语言培训

促进民心相通

近些年,塞尔维亚的中资企业投资发展势头迅猛,但语言障碍和文化认同障碍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期望值和行为的有效性,成为企业国际化战略的短板。本土化可以更好利用本土资源优势,降低企业运行成本,提升市场融入效果,实现企业可持续稳定发展。为此,不少中资企业在当地聘用员工并自发把汉语培训提上日程,但其模式通常为“自产自销”,教师由企业翻译兼职,内容不够规范,教法生涩,效果不尽如人意。贝尔格莱德中国文化中心、山东大学希望通过合作推出规范化、高水平的汉语培训课程,实施中国语言文化一体化课程体系,回应海外中文学习需求,推动国际中文教育创新发展,助力驻塞尔维亚中资企业解决后顾之忧。

据贝尔格莱德中国文化中心主任王衍良介绍,“蒲公英”中文培训项目的目标是提升塞尔维亚中资企业本土员工的汉语水平,支持中资企业的本土化发展,促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模式为贝尔格莱德中国文化中心结合实际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沉浸式体验优势,山东大学施展其优质师资队伍和成熟管理团队所长,中资企业把语言培训纳入企业文化建设规划,塞尔维亚“一带一路”委员会统筹当地相关机构及主流媒体,联合拓展传播渠道、提升传播效能,线上线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由浅入深、从点到面稳步推进,打造多维度教育矩阵。

塞尔维亚“一带一路”委员会委员拉利奇指出,这一项目为学员提供了学习汉语、了解中国的机会,有助于促进塞中人民之间的理解和友谊。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在民心相通基础上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合作,将有助于两国“创建一个更美好、更和平、更公平的未来”。

学员代表、河钢集团塞尔维亚钢铁公司人力资源部培训主管弗拉基米尔·彼得罗维奇认为,学习中文是加强中塞两国文化交流、进一步深化两国友谊的有效途径。他表示一定会尽最大努力学习,取得令自己满意的成绩。

探索更多务实合作项目

“蒲公英”中文培训项目得到了中国驻塞尔维亚大使馆和中国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的大力支持。中国驻塞尔维亚大使馆商务参赞刘恺表示,汉语言文字承载着中国的文化和思维模式,可以很好地服务于中塞双向交流。汉语是塞籍员工了解中国和所属企业的捷径和钥匙,使用汉语是一项面向未来的重要能力。作为“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有益实践,汉语培训有利于中资企业增加凝聚力,对驻塞尔维亚中资企业和塞籍员工都具有重要意义。

王衍良说,此次开展的中文培训项目是一次先期探索,未来还会开展更多类型的课程。作为贝尔格莱德中国文化中心精心打造的文化品牌,“蒲公英”系列培训项目包含语言、音乐、舞蹈、书画、武术、围棋、中医、烹饪、茶艺等培训内容,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传播中华文化。他表示,“蒲公英”系列培训项目设计之初就在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上下足功夫,注重项目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强资源整合,打破文化、教育、商务系统壁垒,探索构建多主体、“大文化”格局,同时调动驻在国积极性和资源,共同打造拳头产品。

“蒲公英”中文培训项目实施团队负责人、山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马晓乐也表示,希望以“蒲公英”中文培训项目为契机,探索更多以“中文+经贸”“中文+工程”等语言课程和项目服务海外中资企业发展的路径。

在国际舞台讲好中国故事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帮助塞尔维亚完善国家基础设施、解决就业问题、升级产业链、减少贸易和服务逆差,为当地人民创造了更好的生活环境。

语言文化融通是“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工程、先导工程和民心工程,能够增进国家间的信任和友谊。王衍良认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应该是双向的。一方面,要抓住“一带一路”建设契机,因势利导,推动汉语在塞尔维亚的传播,提升汉语的地位、影响力和通用性;另一方面,要深入了解塞尔维亚的文化、学习他们的语言,把贝尔格莱德中国文化中心建设成在塞华人华侨的服务区和加油站,促进中塞文明交流互鉴。

作为中华文化海外展示和中国旅游海外推介的综合平台,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在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和中国旅游国际竞争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王衍良表示,贝尔格莱德中国文化中心在未来的项目开展中将更加重视企业需求和学员感受,精耕细作,不断丰富文化活动内涵,增加文化活动的亲和力、感染力、吸引力,得到受众的喜爱和认同。同时,在各项工作中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加强对话,以当地乐于接受的方式,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文化合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进一步推动中华文化走进并融入塞尔维亚人民生活。

原文链接:

https://npaper.ccmapp.cn/zh-CN/?page=4&Hid=637cc2de0e0754c13156a6e6

联系专线    商务合作    邮箱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