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新闻

听,这是100位团员“共创”的歌

发布时间:2022-11-24 10:06:57 丨 来源:光明网 丨 责任编辑:高彬


一个月前,讲述“送蚕上天”故事的微电影《撑天》上线后,网友们对主题曲《千山万水》的叫好声很高,在电影评论区热情地追问,“什么时候能听到完整版?”主创团队将网友们的这份期待默默惦念于“心”。

为回应这份期望,11月21日,由团中央宣传部出品的《千山万水》MV正式与青年朋友们见面。“100位共青团员共同作词”“视频画面全部取材于年轻人的真实故事”……这些具有创意的设想,如今全部实现。主创团队用年轻人自己的故事,来诠释歌词谱写的精神风貌。

“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项目负责人金慧子介绍,这首MV的创制灵感来源于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她看来,报告中对青年的寄语,不仅是党对青年的寄语和希望,更是新时代青年正在践行和奋斗的方向。

MV的主创团队同样是一群年轻人。在他们看来,一个个普普通通的青年,是共青团最大的活力来源。“邀请”广大青年,来“共创”这支MV,具有特殊的意义。锁定了这个创意后,成员们立刻投入到工程量巨大的收集素材环节,经过数个日夜连轴转的搜集和筛选,近百个来自天南海北的青年剪影,融入旋律中,奏响同一首青春乐章。

画面中,面庞稚嫩的消防员冲出火海,年轻的电力工人百米高空“走钢丝”完成检修任务,青年科技工作者们在运载火箭发射那一刻欢欣鼓舞……这些广为人知的新闻画面,展现了青年在各行各业贡献青春力量的身影。

“我们都不是天生的勇敢,我们都不是无敌的少年。”在这句歌词的烘托下,让听者不由得发问,这些青年榜样,是磨练出了多么强大的内心,付出了多少汗水,才能让人生如此闪闪发亮。

宏大的画面中,还藏着主创人员的小巧思。制作团队在东方红一号发射的片段中,设置了一场“小穿越”。当火箭发射键按下的那一刻,升起的是不同时代的运载火箭,“这也正说明,无数人的青春见证着祖国的强大,就像也在见证着自己的成长一样。”主创人员希望这个转场的设计,可以带给青年朋友们更多的思考。

不同于这些精美的高光时刻,在众多的画面中,还有几段不太“高清”的竖版短视频闪烁其间,观众们却觉得更加接地气、更激起共鸣。

这些短视频中的主人公是谁?是一个年轻的服务员,他不小心崴脚摔了一跤,而端给客人的饭菜却完好无损地被端在手上;是在黑夜的操场旁,裹着棉被“挑路灯”夜读的大学生;是一个在地铁里站着睡着的小伙子,他或许正在为一个项目夜以继日地努力……这些看似平凡的场景,正是发生在年轻人身边的、普普通通的小事。

当这些“小事”汇聚,一种集体的态度就被无形地表达而出——生于平凡的年轻人,用尽自己的力量,跨越坎坷,勇往直前。“只是人生太短暂,只怕时光留遗憾”,青年前行的动力,正如歌中所写。

从艺术性来讲,这些竖屏的画面,与高质量的横屏素材并不搭配,但主创团队被“真实”与“朴素”打动,还是坚持选用了这些片段。

起初,团队内部还因为这一选择产生了不同意见,有成员认为这样操作会牺牲画面的质感,提出找一些类似的高质量镜头作为“平替”。但经过几番讨论,大伙儿最终留下了这些看似不清晰却很感动的画面,“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对我们来说并不是‘牺牲效果’,而是更好、更真实、更触动人的效果。”主创人员介绍。

MV的素材,均来自青年的真实事迹与生活片段,恰似各行各业的青年共同参与了画面的剪辑制作。其实不光视频,歌词也是由100位团员“共创”的。尽管他们知道,这比找专业的作词家写词要困难许多。但是团队决定“自找苦吃”,真正唱出青年的所思所想。

“我们通过奋斗,披荆斩棘,走过了万水千山。我们还要继续奋斗,勇往直前,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新年贺词中的一句话,《千山万水》的名字正来源于此。

如同歌曲的名字,每一句歌词,也都与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殷殷重托相对应。主创团队梳理了总书记近10年来对青年说过的话、给青年回过的信,整理了总书记关于青年的所有论述和寄语。同时,思虑着新时代青年的心境、感悟,结合符合当下传播规律的作词方式,搜集了100位团员青年的感悟,将其中最触动人心的内容整理、二次创作串联起来。

歌词中的“只是人生太短暂,只怕时光留遗憾”和“无所亏欠的心最自由”最能戳中主创人员的心:“这两句话最能够道出青年的心声。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奋力拼搏后那颗无所亏欠、无所遗憾的心才是最自由的,是永远年轻的。”

“作品是属于每一个眺望未来、努力拼搏的青年的。”主创团队希望,青年朋友们看到这部作品,都能够收获共鸣和希望,靠奋斗走过千山万水,奔向星辰大海。

原文链接:

https://culture.gmw.cn/2022-11/23/content_36182677.htm

联系专线    商务合作    邮箱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