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音乐教育

羌族剪纸进课堂 校园美育传承民族文化

发布时间:2023-01-03 09:54:16 丨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丨 责任编辑:高彬


四川省威州民族师范学校羌族剪纸社团师生合影。受访者供图

由中国青年报社举办的传承·时节——学校艺术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展览即将在北京前门青年书店(公共空间)亮相。其中,一幅由四川省威州民族师范学校的3名学生创作的羌族剪纸作品《云云鞋的传说》备受期待。

云云鞋是羌族人非常喜爱的一种手工制作的布鞋。鞋型颇似小船,鞋尖微翘,鞋帮上绣有彩色云朵和杜鹃花图案。在云云鞋的背后,还有一段流传已久的羌族爱情传说:很久以前,美丽动人的鲤鱼仙子爱上了一个眉清目秀的赤脚牧羊少年。为了向少年表达爱意,鲤鱼仙子便用天上的云朵和湖畔的杜鹃花绣出了一双云云鞋赠予赤脚牧羊少年,作为定情信物。“听说情哥要远行,阿妹心中难舍分;送哥一双云云鞋,腾云驾雾快回来。”直到现在,羌族地区仍然保留着这样的传统民俗:小伙子只要同姑娘恋爱,就免不了要穿上姑娘亲手挑绣的云云鞋。

作为“温暖一平方”的新伙伴,四川省威州民族师范学校一共向此次展览提供了6幅羌族剪纸作品,这些剪纸作品与《云云鞋的传说》一同向人们展示着羌族剪纸的魅力,讲述着古老而又神秘的羌族文化。

羌族剪纸与羌族人的生活密不可分,羌族娃娃们常戴的虎头帽、羌族男子的服饰、云云鞋等都绣着形态各异的花朵。羌族女人则从头饰到鞋垫都布满羌绣的花卉纹样,这些刺绣纹样都需要先通过剪纸剪出形状。在羌族人民的心中,剪纸与刺绣代表着自己民族对美的探索。

尚凤贤作为此次参展的羌族剪纸作品的指导老师之一,已经在四川省威州民族师范学校从事美术教育20余年,她与羌族剪纸的缘分从小开始。

生长在传统羌族家庭,尚凤贤从小就学会用剪纸来制作各类生活必需品,迎春的窗花、门笺,祝寿的福花,装点新房的喜花,礼尚往来的礼品花,祭祀用的供花,绣花用的花样……对她来说,羌族剪纸并非只是古老的民族遗产,更是一门必须掌握的生活技能。

在尚凤贤看来,羌族剪纸最大的特色在于剪纸的内容均来自羌族神话或羌族当地的生活,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广为流传的羌族传说、民间的婚丧嫁娶、传统的羌族习俗等都是羌族剪纸中的常见素材。“这也是羌族剪纸经久不衰,始终充满旺盛生命力的重要原因。”尚凤贤说。

四川省威州民族师范学校地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学校坚持将校园美育与当地民族文化相结合,因此羌族剪纸一直是学校美术教育的“重头戏”。

为了传承羌族剪纸技艺,学校申报加入四川省羌族刺绣和剪纸创新平台,定期聘请“非遗”传承人、专家教授来校教学,也会组织学校老师与同学深入羌族村落实地调研。

有一次,尚凤贤与学校的其他老师、学生前往深山中一个羌族村落调研,当地村民知道他们的来意后拿出了家中珍藏百年的羌族传统服饰供他们学习拍照。尚凤贤回忆说,一位80多岁的羌族婆婆不仅当场为他们剪出了云云鞋的纹样,还剪出了许多大家之前并不了解的剪纸样式。

四川省威州民族师范学校的剪纸老师朱耀文也在此次调研队伍中,“那次深入村落调研让我记忆犹新,一方面我们折服于老一辈羌族人的剪纸技能;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受城市化的影响,羌族剪纸几乎在90后羌族年轻人的生活中消失了。”朱耀文说,通过那次调研我们意识到了传承羌族剪纸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在这之后,尚凤贤与朱耀文所在的学校剪纸社团开始更加积极地将羌族剪纸融入课堂教学,他们一边在课堂上加强羌族剪纸的宣传教育,一边开始物色对羌族剪纸感兴趣、有天赋的同学进行重点培养。

2021年,尚凤贤组织团队以羌族剪纸为主题参加四川省职业教育技能大赛,他们开发出一种全新的活页式教材,对手工课中的剪纸版块做了替换与完善,最终获得省级二等奖。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许多学生开始主动要求学习剪纸。朱耀文说:“他们经常在工作室剪到很晚,我催促他们去休息,他们就对我说,还想再剪一会儿。学生们的劲头十足,我也很受感染。”

尚凤贤认为,剪纸有着重要的育人功能,在学习剪纸的过程中,学生们用眼观察、用手参与、用脑思考、用心反思。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形成敏锐地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意识;另一方面,精细的剪纸过程也不断地磨炼着学生们的耐心与毅力。

校园美育就是要将民族文化融入其中,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校园文化。在美术教育中,剪纸不只是一种手工技能的传授,更是对民族文化观念的传承与发展。

“学习羌族剪纸、学习‘非遗’文化为这些少数民族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朱耀文说,通过将羌族剪纸引入校园美育,学生们会对自己的民族历史与民族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久而久之就会更加热爱自己的民族。“以前很多同学毕业了都想去大城市闯一闯,不想留在家乡教书,但是近年来,毕业的学生们会更愿意留在家乡,因为他们对自己的民族、家乡的认同感更高了,会自发地想要为家乡作贡献。”

原文链接:

http://zqb.cyol.com/html/2023-01/03/nw.D110000zgqnb_20230103_2-04.htm

联系专线    商务合作    邮箱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