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华风国韵

激活传统音乐的高雅气韵

发布时间:2023-01-05 10:46:39 丨 来源:中国文化报 丨 责任编辑:高彬


冯卓慧

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表现形式与审美内涵都具有鲜明特征的传统音乐艺术,并成为辨识度高、感染力丰富的文化符号。近年来,传统音乐在创作理念、表演与传播方式等方面不断突破,出现了许多既符合时代审美,又继承传统文化内涵的佳作。2022年,中国煤矿文工团联合国家图书馆、中国艺术研究院共同推出的《古籍里的古曲》系列音乐会,将深藏于典籍中的艺术作品呈现于舞台,以实现“古籍可听,古曲可观”的艺术效果。演出体现了对传统音乐思想内涵、情感品格、审美旨趣的理解和追求,以古籍与古曲相结合的创新形式诠释着传统音乐的高雅气质。

传统音乐的转型

长期以来,我们将高雅音乐主要定位于西方巴洛克、古典及浪漫时期的作品。这类作品与我国社会民众的日常生活存在一定距离,因而音乐界一直在做普及高雅音乐、高雅音乐大众化的努力。与此对应的是,植根于中华文化的传统音乐大多流行于民间,具有深厚的民间基础,历史上长期处于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但近代社会的快速转型,以及在外来文化的强势冲击下,包括音乐在内的传统艺术的生存空间被逐渐挤压。

新中国建立后,国家成立了专门的艺术团体,组建了专业的教育机构,传统音乐进入到专业化的发展阶段,形态各异的传统音乐被搬上舞台,被更多的民众所熟知和喜爱。这些举措对于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推动了传统音乐的发展。同时,传统音乐的专业人员接受的是以西方音乐理论为基础的培养模式,其创作与表演过程深受西方古典音乐的影响。虽然,长期受农业文明滋养的传统音乐,与经过工业文明洗礼的西方古典音乐,在音乐形态、乐器工艺、理论体系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但是,技术层面的高下并不能成为判定艺术形式高雅与否的关键因素。

传统音乐的雅俗之辨

音乐是否高雅并非只是艺术层面的问题。历史上,雅乐作为音乐中高雅的典型往往被赋予强烈的政治内涵。从孔子“恶郑声之乱雅乐也”开始,历代围绕着雅乐与俗乐进行过无数次论辩,核心的内容在于强调皇权的正统,以及对待不同文化的立场与观念。用于宗庙殿堂的雅乐缺乏生命力与感染力,强调的是雅正,体现的是权力的威严与统治的合理性。流行于民间的俗乐质朴真挚,但大多不以正襟危坐的面貌示人,是传统音乐最丰富、最具活力的部分。此外,在文人群体还流行着古琴、昆曲等具有高雅文化特征的艺术形式,其雅致与清雅的特点较为符合当下对于高雅艺术的理解,但也正是因为其对雅的过度追求而一度陷入困境。

雅与俗并不是完全对立或割裂的,在外在形态、演奏场合等发生变化的时候,二者可以相互转换。宫廷所用雅乐,大部分来自于民间的俗乐。而雅乐走出宫廷,散播于民间后,其雅的象征意义被淡化,以更加丰富的艺术效果呈现于世人。所以,历史上对于雅的理解多强调的是雅正的角度,将使用于较高规格场合,服务于上层社会,形式较为规范严谨者视为高雅。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音乐艺术也同步向前发展,较为突出地体现在表现手段的精致、情感内涵的深邃两个方面。流传于民间的音乐在发展进程中,形式与内涵都得到提升,能够以更加丰富的形式表达深刻的情感。这个转变打破了既往多从场合与受众界定雅俗的框架,逐渐走向以艺术自身标准进行评价的阶段,由此逐步清晰与明确了高雅的概念。

传统音乐审美特质的塑造

《古籍里的古曲》引起广泛关注并不是孤立的现象。近年来,河南卫视《唐宫夜宴》《嫦娥奔月》《洛神水赋》系列节目、中国爱乐乐团的《千里江山》、东方演艺集团的《听此青绿》等作品,突破以往传统音乐的呈现方式与创作理念,带给观众不同的审美感受。作品中所采用的音乐大多沿袭了传统音乐的艺术风格,同时采用一些符号化的视觉元素,从文化的表现形态来强化传统音乐中蕴藏的高雅内涵。从演出的热度与观众的积极评价可以看出,这些传统音乐的创新性表现形式,是符合社会文化取向,满足时代文化需求的。在经历长期外来文化冲击的背景下,传统音乐能够再次获得观众的普遍认可,能够以高雅的姿态再次走入社会民众的文化生活,一方面说明中华文化生命力的强大,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在传统文化的价值被重新认知的时代,传统音乐通过精致的表现形式、丰厚的文化内涵、真挚的艺术情感同样可以成为高雅艺术的主流。

传统音乐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在数千年的时间里滋养着人民的心灵,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情感内涵。但传统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地被注入新鲜血液,在吸纳和蜕变的过程中向前发展,逐渐形成的。当传统音乐的高雅内涵以创新的方式展现于舞台,在继承其形态与风格特征的同时,对社会审美旨趣也起到了相当程度的影响作用。

高雅不等于孤芳自赏。高雅艺术也不能以艰涩、小众为发展方向,应是契合时代风貌与民众文化需求,并能够经得起历史的沉淀。深入挖掘传统音乐的高雅内涵,以符合艺术规律的方式进行创新性实践,是艺术发展的需要,更是时代的责任。我们期待有更多的立足于传统的高雅艺术被挖掘和传承,由此重塑其高雅气质,提升民族文化自信。

原文链接:

https://npaper.ccmapp.cn/zh-CN/?page=3&Hid=63b58ca0b392ef569ee52f37

联系专线    商务合作    邮箱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