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快讯

云南:办出“村晚”新面貌、新空间、新体验

发布时间:2023-02-13 09:39:57 丨 来源:中国文化报 丨 责任编辑:高彬


本报记者王彬

▲司莫拉佤族村春节联欢会受访者供图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除汉族外,世居少数民族有25个,其中15个民族为云南特有。当地人炽热而丰富的情感如同甘露,浇灌着民族文化的沃土,呈现出一个个富有地方风韵、乡土气息和民族风情的群众文艺样态。

“村晚”作为群众普遍认可的品牌活动,与民俗结合,与情怀连接,氛围感拉满,吸引了大批游客打卡体验。对于云南,这是精心谋划又自然而然的过程。

司莫拉:办出地气和朝气

“想知道我们发展得怎么样,来看‘村晚’呀!”云南省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的村民春节前夕忙得不亦乐乎。该村2023年“村晚”于1月19日举办,而当日正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司莫拉佤族村3周年之日。

2020年1月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司莫拉佤族村,了解乡村振兴和建设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情况。除了考察当地脱贫情况外,总书记还体验了打米粑、敲木鼓等佤族民俗。近年来,司莫拉佤族村以打造佤族文化特色旅游村为目标,将文化、旅游、农业、产业相结合,一面建设美丽乡村改善居村环境,一面创造美好生活满足精神需求,整个村子变化大,各族群众心里甜。

“今年的‘村晚’意义特殊!我们想以‘村晚’向总书记汇报我们‘狂飙’的幸福指数哩!”村民纷纷说。

司莫拉在佤语中的意思是“幸福的地方”,一场火热的“村晚”也是村民幸福生活的最好呈现。老百姓全情投入,把“村晚”的地气和朝气办出来,将总书记与村民拉家常的情景唱出来,将腾冲渔鼓、佤族清戏等特色歌舞和民间民俗等融合进来,将三年来推动乡村振兴的成绩展现出来……司莫拉佤族村“村晚”透着温暖,刻着底蕴,胜在自信,这是中国千千万万个乡村发展的生动写照。

七宣村:深耕地域文化特色

家家户户房前屋后挂满红彩带,活力舞台前后左右围满观众,各村居民携手起舞全场欢腾……1月29日(农历正月初八),云南省大理州祥云县七宣村举办“村晚”活动当日,也是祥云县彝族文化特有的民族节日“哑巴节”,十里八乡的人汇聚于此,载歌载舞,场面极具感染力。

像七宣村这样老老少少都擅长民族歌舞的村落不在少数。今年为了办好“村晚”,村民各显其能,有的参与节目编创,有的担当节目主演,有的兼任舞台保障,除当地折苴么大号队、自羌朗文艺队、祥云县彩云艺术团等群众文艺团体,不少文艺院校、培训机构也主动参与进来。

为了提升节目质量,不少村民在当地文旅部门组织下,参与到传统文化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中。由此编创出的节目与以往的舞台作品相比,更原汁原味,既保留了文化原生态,又经过群众检验,在一次次排练中打磨得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我们非常珍惜本地区的非遗资源、旅游禀赋,注重引导群众参与挖掘和打造本地文旅特色,建立了人人都是文艺创作者、文化传播者、文旅支持者的主人公意识。”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一级巡视员马迎春表示,“村晚”既要接地气,也要有引领性,在合适的环境和地区,展示群众自编自导自演的高水平的文艺作品,有助于提升群众艺术欣赏和艺术表现能力。

释放文旅融合效应

“登上‘村晚’舞台,可能会改变一个村民的性格和待人接物的方式。大家现在都以一种迎客来的心态认真生活,特别注重生活品质和精神追求,这就是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的直观体现。”云南省文化馆馆长郭维平对“村晚”效应深有感触。

通过国家公共文化云等平台的传播扩散,“村晚”成爆款,获得上百万点击量,全国观众进而开始了解“村晚”举办地。在云南,一场“村晚”活动带热一个乡村的案例比比皆是。游客变多了,村民的日子变好了,对本地本村的文化也更加认可,他们将精力更多地放在做好自己、展现乡村美好的一面。郭维平以七宣村为例说,一批乡村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为“村晚”举办提供了保障,而“村晚”又将一方百姓的新生活、新民俗、新风貌展现出来,并且延伸出新业态、新体验,多方发展策略彼此成就,提升乡村文化内涵,增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如何借力发力,让“村晚”的热传导效应持续下去?马迎春介绍,云南将以“村晚”为抓手,持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扩大群众文化活动影响力,以此深入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我们广袤的乡村有优质的文旅资源,需要更具前瞻性的发展思路。近年来,我们矢志不渝谋发展,探索适合‘村晚’的路子,就是要做出成效、做出品牌。”马迎春说。

原文链接:

https://npaper.ccmapp.cn/zh-CN/?page=4&Hid=63e9010ed13e7e56d19797fb

联系专线    商务合作    邮箱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