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师名家

“昆曲义工”白先勇:经典不会因时间而逊色

发布时间:2023-03-01 10:11:30 丨 来源:北京青年报 丨 责任编辑:高彬


白先勇

2003年,著名作家白先勇与江苏省苏州昆剧院,携手海峡两岸文化、戏曲精英,共同打造青春版《牡丹亭》。2004年,青春版《牡丹亭》在台北首演。此后,青春版《牡丹亭》又造访美国、英国、希腊等国家,更多次走进全球和全国的高等学府,所到之处,无不引发热烈反响。时至今日,已经演出了400多场的青春版《牡丹亭》仍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4月18日至20日,3天9小时的青春版《牡丹亭》全本将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上演,这也是青春版《牡丹亭》时隔多年后再次登上北京的舞台。2023年,青春版《牡丹亭》将在全国16个城市上演33场。

85岁的白先勇仍关切着这部心血之作。白先勇自称“昆曲义工”,他在《细说牡丹亭》的发刊词中动情地说,他觉得上天留他,是因为他有事情没有完成,而推广昆曲,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

怎样让昆曲走进校园?

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昆曲艺术评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瑰宝的昆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认可和肯定。而反观当时的国内,昆曲的境遇却显得有些落寞。

“在21世纪开始的时候,昆曲的整体状况又有往下滑的趋势了。那些大师都到了退休的年纪,青黄不接。看昆曲的观众也渐渐老化,年轻的观众不了解、不理解,对我们整个的传统文化还是有点隔阂的。”回忆起青春版《牡丹亭》问世前昆曲的状况,白先勇直言有些惨淡。

2004年,青春版《牡丹亭》在台北首演,此后在香港、苏州、杭州、北京、上海等地开启全国巡演,并造访美国、英国、希腊等国家,所到之处,无不引发热烈反响。白先勇认为,青春版《牡丹亭》的意义更重要的在于昆曲进校园,“我们在中国、美国的40所高校巡回演出,所以我们也培养了差不多几十万的观众,其中大概70%都是青年观众。我在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都成立了昆曲中心,所以我们不光是在演出,而且还进了校园,把昆曲变成了一个很重要的课程。”

如何打动21世纪的观众?

之所以选中《牡丹亭》,白先勇认为有几个原因,“《牡丹亭》是最常演的,也是最受欢迎的一个剧目。而且这是汤显祖的扛鼎之作,它的文辞之美,它的文学底蕴之厚是无出其右的。”全本《牡丹亭》共五十五折,白先勇请了台湾5位专家花了5个月打磨出剧本。“我们的大原则是只删不改,我们是要编成三本,经过仔细斟酌,在情上下功夫。最终第一本是《梦中情》,第二本是《人鬼情》,第三本是《人间情》。我们的本子很注重观众的心理,怎么样分配都仔细考虑过的。”

对白先勇来说,青春版《牡丹亭》最大的挑战是流传了几百年的剧种和剧目,如何打动21世纪的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的心。“我们一定要顾虑到现在的观众。我们在舞台、服装、灯光等设计上,利用现代的舞台的一些元素。但是我们有个大原则,我们尊重古典,但不因循古典;我们利用现代,但不滥用现代。我们很谨慎,不能乱用现代的东西,但是一定要保持在传统的基本基础上面,把现代的元素很谨慎地加入到里面去。”

如今青春版《牡丹亭》演了19年,即将步入20个年头了,谈及这部剧常演不衰的原因,白先勇认为,“这个戏真的能够打动青年人,很不容易。我相信经典就是经典,它不会因为时间而逊色的。”

古老的生命里不断有重生的能力

走过几十年的春秋,经历了人世间许多的悲欢离合,如今的白先勇对于“青春”和“爱情”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青春总是绚烂的,也是短暂的。其实我们的文化也是这样,在古老的生命里头,不断有着青春重生的能力。”

谈及青春版《牡丹亭》未来的规划,白先勇表示,“现在这些演员刚刚四十出头,是最好最成熟的时候。对人生也有了更多的理解,对人物的理解和处理也在不断进步。我希望他们还可以演下去,同时我觉得也要培养新的青春版《牡丹亭》演员,希望它能够被传承下去。”

除了青春版《牡丹亭》,白先勇跟苏州昆剧院合作制作了不少好戏,像《玉簪记》《白罗衫》《西厢记》《义侠记》《长生殿》等等。“如果有个机会做个展演,我觉得还会很好。”白先勇说。

文/本报记者田婉婷统筹/刘江华

原文链接:

http://epaper.ynet.com/html/2023-03/01/content_413335.htm?div=-1

联系专线    商务合作    邮箱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