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蕴含着五千年的文化底蕴,诗中记录着历史,寄托着情感。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的师生一直有着诵读经典的传统,多年来坚持古诗考级,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印在学生心中。本周民族小学开展了“翰墨书香传古韵,诗声朗朗诵华章”的主题升旗仪式,这次活动由四(1)班同学承办。
中国古诗词的魅力是无限的,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浪漫;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激情;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美丽。四(1)班同学们用极富情感的诗句朗诵,带领大家感受了诗人笔下的春夏秋冬与喜怒哀乐。这些寻常的景致与情感,因为诗词而有了诗意,传统文化的底蕴便在这些诗词中源远流长。
遨游在中国古诗词的历史长河中,不难发现,古诗词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明珠,离不开一代代人对诗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了解中国古诗词的发展历史,就如同绘制了一张时代与瑰宝的地图。让同学们在诵读经典的同时,也拥有历史的大局观。不仅读诗中文学之美,更能融入时代和社会历史背景的思量。
四(1)班的同学们对古诗词的发展历史进行了研究和梳理,用通俗的语言将古诗词的发展历史脉络串联起来。从先秦时源于民歌的《诗经》《楚辞》,到汉朝的乐府诗和汉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安文学和山水田园诗,再到古诗词的巅峰时期唐诗宋词,以及伴随着高峰而来的明清低谷,和之后用于抒发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的革命诗词。四(1)班的同学们将历史背景,文化传承与耳熟能详的代表诗人代表作相结合,用故事中穿插朗诵的方式,将古诗词跌宕起伏的历史画卷徐徐展现出来。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无论辉煌还是没落,古诗词能够流传千古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诗,能言志!历代文人墨客无限思绪流诸笔端,书写下了千古诗词名篇。通过学习古诗词,同学们既了解了历史,又走进了古人的内心深处,感受他们的所见所想。
飞花令,原本是古人行酒令时的一个文字游戏,得名于唐代诗人韩翃《寒食》中的名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古代的飞花令,要求对令人所对出的诗句要和行令人吟出的诗句格律一致,而且规定好的字出现的位置同样有着严格的要求。
而如今流行于同学们之间的是改良版的“飞花令”。它形式要求简单,只需在规定时间内说出含有特定关键字的诗句即可。日常随处都可以三五成群,吟诗作对。
为了让全校同学都参与到升旗仪式的活动中来,四(1)班的同学为每个年级都准备了一个飞花令,“春”“江”“花”“月”。热爱诗词的同学们在飞花令的环节中一展背诵古诗词的风采。话筒传递之处,无需犹豫,必有朗朗吟诗声响起。一个个飞花令对得绝妙,一首首古诗词脱口而出,背得流利,一位位小诗人的飞花令引得全校同学报以热烈掌声。
升旗仪式是综合实践的大课堂,四(1)班师生非常珍惜这次锻炼展示的机会,老师带领同学们精心打磨内容、认真组织排练。最终的精彩呈现,每一个细节都倾注了师生们的心血。
无论是感悟诗句中情怀与智慧,还是纵览古诗词的历史长河,抑或是游戏于飞花令的诗词间,于细节处,于情感间,于大局中,古诗词总能带给我们不同的感悟。在民族小学,每天诵读经典的传统一直在延续,以《乐诵经典》为基础的古诗闯关更成为民小同学们努力的目标,不仅背诗,更在循序渐进、坚持不懈的过程中,感受诗词承载的传统文化,与诗为伴,茁壮成长。(作者:任伟娜/文 图片 北京海淀区民族小学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