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华风国韵

《惜·姣》十年小剧场戏曲 精髓在“小”

发布时间:2023-05-09 10:09:51 丨 来源:北京青年报 丨 责任编辑:高彬


3e12f7721ef7b0ee71b3e87b87645e55_7bt3_b.jpg

4月23日晚上,正乙祠戏楼上演了名家版小剧场京剧《惜·姣》。于正乙祠戏楼来说,这是重张的纪念;于《惜·姣》来说,这是创演10年的纪念;于北京的文化发展来说,这是一次值得挖掘和总结的“实践课”。

具有300多年历史的正乙祠戏楼,随着“文物活用”理念的推进、“会馆有戏”活动的深入,已成为北京一处网红打卡地。人们在这里看戏的同时感受到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并由此产生新的意象和精神,它所给予人们的启迪和借鉴是显而易见的。借《惜·姣》这部戏延伸到整个具有创新性的小剧场戏曲,它们在中国戏曲艺术和当下中国戏曲市场的完善与发展、提升戏曲院团的自我造血能力等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小剧场戏曲的核心是“小”,如何理解这里的“小”呢?从形式上说,小剧场演出的舞台是小的,演出规模也是小的,戏剧结构多则三四场,少则一两场。自然,花的钱也是“小”的。

“小”最核心的本质在于它背后所体现的艺术精神和人文内涵。我们常在大舞台大戏院所看的大戏,更注重社会之“道”,而小剧场戏曲更注重的是人本之“性”,探讨或者反思人在“大道”之下的“存在”问题,犹显个体的价值与意义。

《惜·姣》并非是要为阎惜姣“翻案”,而是以现代人的眼光去分析造成“阎惜姣”这个人物命运悲剧的原因。创作者通过剖析阎惜姣的个体命运,去反思道德与人性之间的冲突,去明白人应该如何活着、如何正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这也是小剧场戏曲所存在的社会意义。

过去有人在夸赞小剧场戏曲的实验性时喜欢用“颠覆”这个词,这是错误的。小剧场戏曲从诞生的那天开始,就尊重和遵循传统。它是“拿来主义”式的继承和使用传统,是对传统的“扬弃”,而不是否定。它的目的在于让传统与当下时代的人相结合,要让观众喜欢戏曲,接受戏曲。就像《惜·姣》,演员的唱念做舞,没有一样不是来自于传统。

当然,小剧场戏曲里的“创新”确实蕴含了很多西方哲学、美学和艺术学的思想或者理论,也包括对传统经典作品的解构与重构,这也是其实验性的体现,但这恰恰又印证了优秀小剧场戏曲的一个重要特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难道不是“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吗?

小剧场戏曲不是一个脱离了中国社会和艺术实际的产物,而是一场很“中和”的文艺实践。过去有人说,小剧场戏曲是大舞台戏曲的补充,但现在来看,它实际上是独立于大舞台戏曲的另一种戏曲创作和运作方式。由于它相对的自由与灵活,所以能够更好地融入到“文旅”这个大概念之中。

从整个文化意象来说,小剧场戏曲能够让古老的北京有了新的味道和意义,让庄严肃穆的北京有了一种灵韵。文/水满则溢

原文链接:

http://epaper.ynet.com/html/2023-05/07/content_416833.htm?div=-1

联系专线    商务合作    邮箱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