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新闻

中西歌舞汇就“侠之大者”

发布时间:2023-05-25 17:54:10 丨 来源:中国文化报 丨 责任编辑:高彬


本报实习记者王添艺

音乐剧《侠影·咏春》剧照中国歌剧舞剧院供图

5月13日至14日,由中国歌剧舞剧院联合中共江门市委宣传部、中共鹤山市委宣传部出品的音乐剧《侠影·咏春》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成功首演,为观众献上一场音乐与武术的视听盛宴。

侠之大者平民英雄

音乐剧《侠影·咏春》以晚清爱国武术家、偏身咏春拳开派师祖梁赞为原型,塑造了侠肝义胆、凭一身武艺救国救民于危难的爱国英雄梁德荣。不过对于这位英雄人物,主创团队却着力描绘了他的“平凡”。

音乐剧《侠影·咏春》的故事背景发生在鸦片战争后的广州。早年曾投身抵御外侮斗争的梁德荣,因目睹清政府腐败无能深受打击,心灰意冷之下藏身市井、悬壶济世。然而面对内忧外患的祖国大地,看着身边被豪强任意欺凌的乡里乡亲,梁德荣那颗未曾冷寂的报国之志再次被一点点唤醒,他终于明白了,比救死扶伤更迫切的是医治人心。在热血与豪情的涌动下,梁德荣重出江湖,以武学振奋民族精神,成为一代宗师。

“我觉得这部剧很自然、真实,英雄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概念,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观众刘女士表示,这部剧的叙事手法拉近了观众和剧中人物的心理距离,让人在不经意间接受爱国主义的洗礼。

剧中其他人物同样出彩。艺压群芳的粤剧名伶、与世无争的艄公、沉默寡言的杂役、聪明机智的伙计、混迹街头的浪子……武侠并非只是鲜衣怒马、悬刀仗剑的模样,在音乐剧《侠影·咏春》的武侠世界里,侠义的至高境界是如影般化于无形、寓于精神,“只要侠在心中,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英雄。”该剧导演钟浩说。

追求细节共创精品

据中国歌剧舞剧院副院长田彦介绍,音乐剧《侠影·咏春》的创作历程耗时5年,会集了钟浩、陈思昂、杨硕、谷依曼、张阳等业内优秀的艺术家担任主创,并由夏振凯、马添龙、徐瑶、蔡忻如等一线音乐剧演员担任主演。

为更好地深入生活,感受中华武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平民英雄的民族精神,剧组先后多次前往广东江门鹤山采风,感受岭南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与咏春拳传承人学习拳法,加深对咏春文化的理解和感悟。此外,中国歌剧舞剧院还多次派出专业创作人员,创排相关旅游演艺项目,协助鹤山当地举办以“鹤山梁赞,世界咏春”为主题的梁赞咏春文化节,为音乐剧《侠影·咏春》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正是这样的精心编创,让音乐剧《侠影·咏春》这部作品又有了许多打动人心的小细节。

该剧在舞台设计上提取了中华文化中“天圆地方”的概念,采用咏春拳中具有象征寓意的“木人桩”,与岭南民居建筑风格中的骑楼元素融为一体,作为一种新的造型语汇,在不断地变换组合中形成了多个假定性空间。该剧还通过苍劲有力的“笔画幕”,突出强调“中国气质”的视觉效果。

在音乐设计方面,剧中巧妙地将粤剧和广东音乐“五架头”结合到配乐中,用旋律展示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厚重的岭南文化背景。同时用细节的音乐刻画,描绘人物内心性格。如剧中梁德荣的唱段中就可以听到许多顿挫的声音,也有高亢连绵的音色出现,用来表现主人公隐忍大气的人物性格和成为一代宗师的起伏人生。

音乐剧《侠影·咏春》还把民族乐队搬上了舞台。演出中,手持广东高胡、扬琴、中阮、笛箫、椰胡等乐器的演奏家,化身头戴斗笠、一身黑衣的“大侠”,配合情节登台演奏,让传统民乐的古典魅力和旋律中的武侠意境变得可视化。这些精细的艺术处理获得了业内外观众的点赞好评。

国际话语中国精神

“音乐剧《侠影·咏春》充分展现了以中华武术精神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鲜明的时代价值,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精神的作品。”中国歌剧舞剧院副院长唐莹说。

据了解,目前咏春拳在国际上有多达200多万的练习者,分布在60多个国家和地区,用咏春拳作为桥梁来讲述中国故事、阐释中国精神内涵,能让世界更好接受、理解中国文化,读懂中国精神。

令人惊喜的是,这部剧在艺术、文化、受众等多个层面中,都展现出其超越时空代际的特殊功能。作为一部原创音乐剧,《侠影·咏春》既借鉴了西方音乐剧模式,又融入中国传统歌舞剧表现手段,在“以歌舞说故事”的原则之上,将歌、舞、乐、戏曲、武术融为一体,真正做到了国际话语、中西结合。

剧中故事的发生地广东江门被誉为“中国第一侨乡”,近代以来都是世界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也是海内外华侨华人心系祖国的重要纽带。以此为底色描绘的《侠影·咏春》,本身便承担着拉近海外观众的距离、提高国际传播的有效性与转化率的光荣使命。

同时,该剧运用音乐剧的现代潮流形式,结合声光电的现代技术手段,让武术、戏曲、岭南民俗等传统文化内涵得以在现代舞台艺术中焕发新的生机活力,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在走进剧场,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原文链接:

https://npaper.ccmapp.cn/zh-CN/?page=5&Hid=646df144af0cafc065869760

联系专线    商务合作    邮箱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