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新闻

歌剧《洛神》:探索“中国式歌剧”新样式

发布时间:2023-07-04 10:04:19 丨 来源: 丨 责任编辑:高彬


本报记者张婷

6月25日至27日,天津大礼堂内掌声阵阵,国家艺术基金2022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天津歌舞剧院打造的歌剧《洛神》在此连演3场,跌宕起伏的剧情、引人入胜的表演、优美动人的音乐,令现场观众赞叹不已。

1800年前,曹植因为爱恋心中女神甄宓而不得,于是写下千古绝唱《洛神赋》,叙述了一次超现实的人神之间的邂逅,抒发无限悲伤的怅惘之情。歌剧《洛神》挖掘出这脍炙人口的名篇背后的凄美故事。相爱的人一见钟情,却不成眷属,即使隔空相思也不为所容,爱的双方各自被贬谪、打入冷宫,最后抛下躯壳,飞越时空,在超凡的世界相伴携行。该剧由王海平编剧,刘思军作曲,段兴涛导演,由天津歌舞剧院艺术总监李飚执棒,演员李洋、张晏蓉、张凯、王来、王猛、赵天刃、宋克宁、张一荃等领衔主演。

打造“中国式歌剧”,是歌剧《洛神》的创作初衷。这首先需要好剧本。担纲过多部大型舞台艺术作品编剧的王海平表示:“中国歌剧创作可以多从中国文学名篇里取材。从《洛神赋》到《七步诗》,从‘三曹’到建安七子,歌剧《洛神》都有一定深度的呈现,它也是一场文学的晚宴。”

他介绍,曹植所处的建安文学时代,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个文人创作形成高潮的时代。领袖文坛的曹操主张唯才是举,让文学从阐发经义回归反映现实生活、抒发思想感情的轨道。曹植与宓妃的爱情深深地打上了建安文学追求自由和个性、思想解放的烙印。“歌剧《洛神》很好地诠释了中国古典浪漫主义爱情。”王海平说。

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是歌剧《洛神》进行民族歌剧实践时秉持的创作导向和创作理念,作品才有了属于新时代和鲜明中国风格的音乐。

“《洛神》从唱法到音乐的写法,不仅要合乎民族歌剧的概念,同时还能塑造出一种不同于传统歌剧的新样态。”作曲家刘思军谈及作品音乐创作思路时表示,因此其乐队配置采用了“交响乐+民族器乐”的模式,交响乐负责展现出厚重感,而民乐弹拨又带着灵动感,在旋律设计上,他考虑到当时魏国的领地在河南、河北、陕西这一带,所以很多唱段加入了豫剧、陕西秦腔、河北梆子等戏曲和民间音乐元素。

如何把中华美学精神与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为当下歌剧创作注入时代内涵和创新活力?该剧导演段兴涛表示,如今本土歌剧创作一直在对歌剧民族化进行有益探索,寻找“中国式歌剧”的发展道路。歌剧《洛神》就是探索的一部分。

“作品带给观众一种‘历史悲情下的浪漫’,既有历史的厚重场面,也有多时空环境下人物内心的描写;不仅反映历史背景下的人物命运,更演绎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这也是我进行导演构思时的核心所在,并借鉴中国戏曲的演剧方式打破传统歌剧的壁垒,给观众奉上中国式审美与美学的歌剧。”段兴涛说。

除了充满诗意的服装和舞美、灯光,唯美深刻的艺术形象极大提升了歌剧《洛神》的感染力。剧中,曹植的扮演者张凯,之前主演过《爱之甘醇》《茶花女》《雷雨》等歌剧。这一次,他主演中国古典版的纯情王子带给观众很多惊喜;宓妃的扮演者李洋和张晏蓉也分别主演过多部歌剧,关于什么是爱?她们在《洛神》中给出了令人难忘的回答。

演出期间,在天津歌舞剧院举办的歌剧《洛神》专家研讨会上,来自京津两地的专家对该剧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名誉会长谭志湘表示,作品气势恢宏、意蕴深刻,带给观众多义性的艺术美的享受同时,启发观众思考。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京剧》原主编吴乾浩表示,该剧形成了艺术上的独特性,让观众拥有“既熟悉又陌生的”审美体验。同时,与会专家也指出,该剧还需不断精心打磨,向文艺精品冲刺,多走到人民之中去演出。

天津歌舞剧院副院长李建军表示,该院会继续打磨、演绎好这部充满浪漫与温情的作品,更好地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高原上出高峰”作出贡献。

原文链接:

https://npaper.ccmapp.cn/zh-CN/?page=5&Hid=64a2c18885e850c078d89e93

联系专线    商务合作    邮箱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