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新闻

​评书艺术的民族性、人民性与现代性

发布时间:2023-07-27 10:31:58 丨 来源:中国文化报 丨 责任编辑:高彬


张啸涛

评书艺术是一种紧贴民众、与时俱进、富有生命力的曲艺形式。作为曲艺中的“大书”即评书评话类曲种的重要代表,评书有很长的历史,一般认为从唐宋到明清,一直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中国独有戏曲艺术不断得以孕育生成的母体,更孕育出中国文学重要的叙事类型——章回体长篇白话小说。评书艺术的发展,其表演形式和传播方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展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从初创时期老一代艺人们“撂地”说书开始,到如今评书艺术通过广播、电视、网络传播到千家万户,拥有亿万听众和观众,离不开一代代的评书艺术家们的艰苦探索和不懈努力。

传播媒介的历次变革与曲艺本体性创演特征的传承共同构建了曲艺发展的历史。评书艺术不是因循守旧的,历代评书艺人继承传统精华、博采百家之长、植根群众沃土,表演方式与技巧随着不同时期传播媒介的发展而与时俱进。

评书艺术擅长手势、表情等表演手段,尤其擅长用声音塑造形象,非常适合广播电台的传播属性。长篇大书的丰富内容也为常规节目的稳定播出储备了大量的内容资源,评书艺术的本体性特色,如“梁子”“柁子”等表演结构及“扣子”的设置运用等,具备广播媒介受众的黏性,可以吸引听众长期收听,评书的说演也因此从书馆走进了广播电台。自从1979年刘兰芳在广播电台播讲评书《岳飞传》后,不论传统评书,还是新编评书,都获得空前的发展。传播方式的变化,也使评书表演的方式包括技巧的运用发生着改变。如连阔如在广播电台播讲评书之所以获得“跑马连”的称号,不只是说他的评书演播口才极佳,同时表明他的口技运用手法高明,诸如表现大队人马奔来奔去,经他借助广播拟声,不仅轰轰烈烈,而且惟妙惟肖,闻声犹如亲临现场。在20世纪后半期至21世纪初叶于广播电台演播评书,节目最多且影响最为广泛和持久的评书艺术家,当属单田芳,他那略带沙哑、极富个性的声音,通过数以百计的电台和电视台传播,获得“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的美名。

广播电台为评书艺术的普及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造就了一批深受听众喜爱并且是家喻户晓的评书名家。但“广播评书”在不断强化评书说演声音性造型的同时,也造成了评书表演“做功”的缺失,在此意义上讲“广播评书”不能算是完整的评书表演。一直到了电视的普及,这种情况才得以扭转。1985年,借着电视这一日趋普及的现代传播媒介,田连元在电视台录播了传统长篇评书《杨家将》并受到了广泛欢迎,他也由此成为受电视观众喜欢的评书表演艺术家之一。为了符合电视传播的特点,田连元特别强调身体语言的表现力,因为具备传统戏曲的身段和功架,形成了舒展利落的风范。他充分挖掘电视这种现代传媒形式的表现潜力,熟悉应用电视艺术的镜头语言以及空间结构,对评书艺术的电视传播进行了探索。“电视评书”的出现,是源流悠久的评书艺术与现代传媒融合发展的再一次尝试。

如今,数字技术的发展不但使广播的传统运营方式发生了改变,“听众”变成“用户”,全世界的用户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喜好实时或者随时在线收听或者制作节目内容。而且,流媒体平台的飞速发展促进评书传播进入影像数字时代,“直播表演”和“云演出”进一步扩大评书受众。但是因为接受空间扁平化的结构,同一个节目不可能多次重复表演,观众对于新内容的需求量巨大,吞噬着海量的创意,表演没有精雕细琢的机会,对内容的生产是一种巨大的消耗;短视频的制作也将评书表演碎片化、奇观化传播,异化了评书表演的美学特性。所以,媒介的革新对评书艺术的传播发展是一把双刃剑,既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也对评书艺术的创作资源进行着损耗性消费,破坏了评书艺术正常的传承生态。在新媒介的压力下,逐渐消逝的不仅是传统的书场演出方式,还有打磨精品、砥砺艺术和培育新人的相应机会。对此,坚守在创演传承最前沿的老一辈评书艺术家感触最深,也思虑最多。比如北京评书艺术家连丽如在其《北京评书路在何方》的访谈文章中认为,“北京评书后继乏人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书馆的消失。观众在书馆里听书,新人在书馆里练艺,没有书馆就没有评书。”秉持这一理念,连丽如与丈夫贾建国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长期身体力行探索新形势下北京评书的坐场演出。

评书艺术作为紧贴民众、与时俱进、富有生命力的曲艺形式,将传播空间的扁平覆盖与不同地域的纵深挖掘相结合。线上传播的迅速普及功能和教育功能可以吸引更多的观众到现场观看具有完整艺术特性的评书表演,使评书艺术的发展进入到良性循环,形成有利于评书艺术传承进步的共同体结构。

原文链接:

https://npaper.ccmapp.cn/zh-CN/?page=3&Hid=64c132ec6122796810de7474

联系专线    商务合作    邮箱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