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新闻

观全国舞蹈展演 探舞蹈创作本质

发布时间:2023-08-24 09:33:54 丨 来源:中国文化报 丨 责任编辑:杨海乾


徐颃

日前,由文化和旅游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的第十四届全国舞蹈展演在鄂尔多斯圆满落下帷幕,这一届展演是对舞蹈界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实践成果的一次集中检阅与检验。此次全国舞蹈展演作为“舞蹈艺术的盛会,人民群众的节日”,集中展示了近几年舞蹈领域的原创成果,从来自全国30个省(区、市)的文艺院团、艺术院校报送的860个舞蹈节目和36部舞剧、舞蹈诗作品中,最终遴选出舞剧、舞蹈诗作品13部,舞蹈节目70个(5场),以及特邀“纪念贾作光诞辰100周年舞蹈专场演出”和舞剧《冼星海》参演。展演延续了自2016年始开启的“一场一评”模式,强化着“创作实践”与“理论探讨”并举,通过“成绩说足、问题说透、办法给够”,由个案入手,涉及问题的面向、幅宽与纵深,覆盖到舞蹈创作、教学、表演、理论研究各领域,不断彰显了有40余年历史的这项全国性舞蹈活动的导向性、示范性和权威性。

本次展演,可以看到舞蹈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深刻把握“两个结合”,努力践行文艺“两创”,诞生了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好作品,呈现出选材丰富、形式多样的创作态势。归纳起来,大致有五大题材类型:根植地方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如《上灯台》《火塘》等;托物言志譬喻人性之美,如《永生花》《柔情似水》等;致以父辈英雄崇高敬意,如《男孩随想》《不能说的“秘密”》等;以民俗风情展现当代面貌,如《马铃摇响幸福歌》《太平有象》等;以历史文物展开当代想象,如《柘枝舞》《富春》等。舞剧和舞蹈诗围绕着主旋律继续在现实题材、革命题材、历史题材中不断开掘,创作了《骑兵》《绝对考验》《五星出东方》《龙舟》《杨家岭的春天》《花儿与海》《张骞》《红翡绿翠》等作品。可以说,此次全国舞蹈展演展现了新时代的舞蹈人介入现实的主动性和表达新时代的愿望。同时,在创作中重视与时代审美相结合,将美化为一条重要的创作原则融于作品之中,也成为本次展演中的一大特点。再者,整体观察展演的作品,不难发现它们呈现出一条鲜明的创作路径,即着力挖掘“鲜活的人”,这不仅是人的艺术的必由之路,更是舞蹈艺术创作的终极价值指向。

一、探寻人的生命状态是舞蹈创作的底层逻辑

以“人”为中心,着力开掘鲜活的人性,为人的生命状态寻求直觉可感的身体语汇,是舞蹈创作的本体使命,也是舞蹈动人的绝妙所在。在历来的全国舞蹈比赛(展演)中,像《昭君出塞》《再见吧妈妈》《雀之灵》《奔腾》等优秀作品中,无论是人表现人还是人塑造物,人的生命形态在舞蹈构形传情中呈现出了较强的力度结构,成为全国舞蹈比赛历史上的经典定格。在本次展演中,我们也看到表达人情、颂扬人性的优秀作品,由内蒙古艺术剧院创作演出的舞剧《骑兵》就是近几年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编导何燕敏巧妙地让人与马合成了舞剧的主题形象,人与马的相识、相妒、相知、相助构成了舞剧的情感结构,并通过马的舍生取义这一强力度情感符号,让骑兵的人马情感达到高潮,同时也揭示了舞剧的宏大主题,作品在人性和信仰上层层呈现主人公的心理历程,生动地展露着骑兵这一光辉形象下的内在驱力。舞剧正是突出了人的鲜活涌动的生命形态,才有了情感的力度、人性的温度和主题的高度。某些舞蹈创作常常因为历史选材的高古厚重、道德选材的正义正确而忽视了舞蹈艺术表达的独到眼光,某些舞蹈编导定位了作品高远的主题立意却无法找到艺术表达的有效途径,用宏大叙事的文学思维遮蔽了艺术的直觉可感和人性的真心呼喊,或是简单图解,或是简单套用戏剧手段,有的甚至出现了“低级红”的形式手段。舞蹈是以情达人的艺术,舞蹈创作是按照人情感的自然流程去做形式转换和审美选择的一种能力体现,每一个舞蹈工作者都应该为表达最真的人心、传达最善的人情、体现最美的人性去寻找可舞可感的直觉形式,如果没有这种驾轻就熟的艺术感觉和转化能力,就没有舞蹈创作的高贵和真诚。

二、追求以舞为本是舞蹈创作的中核能力

余秋雨在《艺术创造学》中表述:“艺术眼光要为‘人类生态’‘生命状态’这些流动的大命题捕捉一个便于安驻的直觉形式。广大观众正是通过这种直觉形式,使自己与艺术相溶。”舞蹈作为一门艺术,必然要重视舞蹈特性和审美品相的建立,无论选择什么舞种或样式,舞蹈好看才是王道,好看体现了编导选择和使用舞蹈动作的能力,即编舞能力。首先是动作从哪里来。通常情况下,职业编导都是专业舞者出身,大部分动作来自中国舞蹈教育所积累下的舞种体系,可以套路化撷取,也可以解构后重建,大部分古典舞、民间舞、芭蕾舞的创作都离不开对既有舞种风格化动作的依赖;还有一部分编导没有掌握系统的舞种语汇,他们习惯于从生活动作中进行舞蹈性处理来开展创作或者完全依赖于表演者独特的身体表达进行为我所用的选择。其次是动作怎么编。一般情况下遵从独舞显舞者绝活、双三重身体关系、群舞看调度构形的原则,但需要强调的是,再技术高超的个人绝活、再逻辑严密的身体关系、再眼花缭乱的调度构形,都不一定能够有效塑造作品形象、通达作品主旨,更不用说能够传达情感、揭示人性。所以,编舞能力重点在于舞蹈语言的有效生成,舞蹈语言肯定不只是动作,也不是我们在课堂里司空见惯的体系化、风格化的舞种语汇,舞蹈语言的形成是舞蹈创作的本质性特征,是动作到形象再到表达指向的一种形式策略的构成。第一届全国舞蹈比赛的获奖作品,蒋华轩的《昭君出塞》的形象和语言确立不是通过把舞者打扮成王昭君而完成的,编导首先把人的形象扩展成了人物戏剧行动的形象,在这个作品中,舞蹈形象不是王昭君,而是昭君出塞,这一“人物+行动”的形象确立既为作品寻找到了可舞因素,也寻找到了舞蹈语言的生成逻辑和情感演进的力度结构。作品的舞蹈语言通过风吹斗篷象征出塞外的环境、圆场游走象征欲走想留的心境以及长袖舞动象征凄惨命运的结局等一系列形式策略构成,从舞蹈创作的学理性角度分析,蒋华轩的《昭君出塞》可谓是教科书级的创作典范。当然,在从动作到形象再到指向这一创作途径的探索中,许多一线编导都做了有益探索,但是我们依然需要承认,以舞为本的舞蹈创作有许多我们尚未解决的技术理论问题,舞蹈创作中核部分的学理建构道阻路长。

三、坚持为人民而舞是舞蹈创作的价值追求

人民在我们艺术工作者心中犹如一片芳草地,创作的时代春风吹过,能够泛起阵阵涟漪。在此次全国舞蹈展演中,北京舞蹈学院带来了《为人民而舞——纪念贾作光诞辰100周年舞蹈专场演出》,带领我们再次重温人民艺术家贾作光先生的艺术人生。他终其一生践行着“为人民而舞”的初心,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贾作光扎根内蒙古,与当地牧民共同生活。这奠定了他的舞蹈从来不是技巧的堆砌,而是活生生的人的生活图景。他的《鄂尔多斯》享誉国内外,全程未出现任何动物的模态和炫目的技巧,却让我们看到了牧民们日常生产的鲜活动态。这源于他长期深扎中对于生活的近距离体悟,当地的生活模式早已融化为贾作光先生生命的经验,因此,鲜活的生命情调潜移默化地注入舞蹈的形式基底,受到人民的认可与喜爱毫不意外。贾作光被亲切地称为“草原之子”,见证了一位优秀的艺术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自我诉求。这是一代大师给予我们的宝贵财富与创作经验,至今都不应被忽视。无论院团院校还是自由艺术人,都要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通过“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获取真实的生活逻辑和情感表达,让舞蹈真正成为“人”的艺术。

总而言之,全国舞蹈展演是一次深入品读舞蹈创作的过程,是一场交流碰撞的重要契机,是一份给予思考的反省机会。通过这次展演,我们看到了当前舞蹈创作对生活的关注、对形式的探索、对旧材新说的思考以及被隐藏的问题。它牵引出一条创作的重要原则——“鲜活的人”如何生成、“艺术的真善美”如何体现;它要求创作者们沉心静气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真切地品读生活的味道与韵味;它提出了审美的要求与培育,考验着编导的品味与美感的把握;它呼唤着舞蹈回归本体,用艺术感性的思维和文学的理性展开对话。在新时代的命题下,舞蹈不再是圈内人的喝彩,而是对大众的精神陶冶。这将以更高的规格驱使着舞蹈回归着生命真实的情调,踏进生命涌动的殿堂,真诚地为人民而舞。

原文链接:

https://npaper.ccmapp.cn/zh-CN/?page=3&Hid=64e5fc273391f1dd3239ce17

联系专线    商务合作    邮箱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