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什么样不重要》剧照中国国家话剧院供图
本报记者刘淼
“14天,我们与孔子相遇,说不尽的感动;14天,与观众一起拥抱戏剧,与尼山相融;14天,以艺术之光照亮尼山的天空!”8月27日,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济宁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尼好,戏剧!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第二季”在山东济宁曲阜尼山圣境落幕。闭幕式上,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激动地说。
这历时14天的活动,将儒学传承与戏剧艺术相融合,展演了10部青年导演的原创剧目及6部高校剧目、5部特邀剧目,同时充分运用尼山圣境景区的不同场地、空间,打造了9场大师讲堂、8场艺术工坊,开展了装置艺术展、五道雅集等系列艺术活动。在线下展演的同时,拓展线上演播和直播,相关话题总阅读量超40亿。
“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是中国国家话剧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发掘优秀人才、推出优秀作品的创新举措。2022年,首季“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以现代视角解读古典名著《水浒传》《牡丹亭》,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备受关注和好评。
今年4月,中国国家话剧院走进山东济宁,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10年前在济宁曲阜提出“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指示精神。“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再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和‘两个结合’。中国国家话剧院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主动承担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助力文化传承与发展,培养和发现青年艺术家人才。”田沁鑫说,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第二季落地济宁。
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第二季中,11位青年戏剧导演以“新经典、新田野、新城市”为主题,携10部全新原创剧目走进孔子故里。
《我见夫子,是山是水》《子与阳货》《夜行记》《孔子·游》《长什么样不重要》,“新经典”板块的作品以孔子故事为基础,展现古代先贤带给今人的哲思。《子与阳货》以《论语》中孔子与一生宿敌阳货的几番对话为引,引申出两个容貌相似、性情迥异的少年成长故事。该剧的演出地在户外,导演张肖及其主创团队在“把戏做得新一点、年轻一点、好玩一点”的宗旨之下,作了许多突破舞台限制的设计,加入了现场摇滚乐队演奏、机车骑行等元素。
作为从曲阜走出的青年导演,对于此次回到家乡演出,张肖非常激动。他希望借由《子与阳货》,为家乡注入戏剧活力。
《孔子·游》将孔夫子的“剑”作为故事核心,将观众带回孔子17岁的时代,感受青年孔子对于生命、社会、命运的困惑。导演孙悦认为:“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考虑的并不是鲁国一国小民的利益,而是天下大同,提出了创造一个更大范围的和谐社会的想法,这才是能够引领全人类共同幸福的方向。我希望能够通过《孔子·游》给予观众一种启示,我们的民族是胸怀天下的、是能够引领全世界新的发展方向的,而这个方向要从我们民族的根源去寻找。”
“新田野”板块则展现了多部以乡村振兴为题材的作品。
大学毕业后该选择在大城市奋斗还是回家乡发展,这是摆在大多数毕业生面前的难题。“95后”大学生叶周敏便选择了后者,返回家乡福建霞浦创业,用科技的力量助力大黄鱼养殖,到今年已是第七年。话剧《黄鱼先生》便取材自叶周敏的真实故事。
《唧唧复唧唧》则聚焦浙江濮绸非遗传承。“濮绸是一种有890多年历史的丝绸。濮绸传承人冯继延有着传奇的经历。他说,人活在世上应该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为了能让子女看到母亲亲手织过的绸子,为了给孩子留下点精神上的东西,他才决定全身心地投入濮绸事业中。”该剧导演祖纪妍说,通过这部作品,她想表达一种理想主义,一种真诚的、质朴的、受血脉亲情所牵动的理想主义。
在“新城市”板块演出的话剧《面包会有的》,则以真实人物原型为依托,通过戏剧化的捏合与改编,讲述了两名女孩在大城市里合伙创业,成就一家暖心面包店的故事。导演刘越洋和张丛坦言,在这部现实题材话剧中融入了即时摄影、多媒体影像等手法,为话剧增添了一份真实的质感。
“在孔孟之乡,现代话剧艺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双向奔赴;在儒学圣地,文化艺术与旅游活动实现交汇同步。中国国家话剧院走进尼山是寻根、是传承,通过青年艺术家的创作,表达我们对圣贤智慧的敬意,传达我们对文化经典的转译,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交融,让儒学传承与戏剧艺术互创作。”田沁鑫说,此次活动也是中国国家话剧院积极响应主题教育的重要举措。
据悉,今年10月至11月,“尼好,戏剧!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第二季”10部青年导演原创剧目将在北京演出。
原文链接:
https://npaper.ccmapp.cn/zh-CN/?page=5&Hid=64f876a355ae0cdd087ec11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