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原创花园

让“流量沃土”滋养文化作品的价值“根部”

发布时间:2023-09-25 16:55:34 丨 来源:中国网 丨 责任编辑:杨海乾


让“流量沃土”滋养文化作品的价值“根部”

——观《逃出大英博物馆》短剧有感

“他们说,黑眼睛,黄皮肤,能听懂我说话的人就是家人”“他们说,家人就是血脉相连的同胞,只要遇到了家人,我就安全啦”“他们说……”

近日,《逃出大英博物馆》在网络引发热议,该短剧讲述了在大英博物馆中的一玉壶出逃寻乡的故事。无论是立意画面还是服装,都拍出了不俗的质感。在这个“人人都可以是自媒体”的时代,抖音、西瓜视频等各类平台给了我们每个人进行艺术创作和情感表达的机会,让我们可以向世界展现我们的文化作品。只有让“流量沃土”滋养文化作品的价值“根部”,才能让文化作品的“百花园”更好的绽放。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文化作品应坚持恒心创作,赢得“人民掌声”。鲁迅先生曾说过“必须像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这都足以说明积累在文化创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逃出大英博物馆》该短剧在各个方面展现了制作团队的考究与精良,为了获得更好的拍摄效果,制作团队特意前往故事背景地英国进行取景拍摄。这让其场景更加真实,给观众带来了身临其境的观剧体验。每一处细节的打磨,都体现了制作团队对作品的用心与追求。女主角“玉壶”的拟人化形象更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她身着与玉壶同色的翠绿色汉服,头戴翠绿色发饰,脸上还带有出逃时留下的斑驳污迹。这种巧妙的处理方式,不仅让观众更容易产生共情,也突出了玉壶角色的特殊性。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与魂,它深深植根于我们的血脉中,是我们历史的精髓和智慧的结晶。我们应该努力创作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文化作品,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出新的光芒,成为我们创造力的源泉。

“传千年之经义,燃万古之明灯”,文化作品应深耕文化内涵,展现“文化魅力”。纪录片《如果文物会说话》中说到“公众不是没有文化追求,而是需要更好的表达方式,让更多的文物说话。”近年来,文化作品在我们的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们能够传递思想、激发情感,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然而,我们也注意到,一些文化作品在表达中丧失了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和传承,导致缺乏独特性,无法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因此,我们强调,文化作品要深耕传统文化内涵,讲好中国故事,展现文化魅力。此次爆火的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用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情怀,让“流量沃土”滋养了文化作品“根部”,通过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向观众呈现了真实而深刻的故事,引发了观众思考和感悟。短片中的玉壶摆脱桎梏、化为人形,借鉴“拟人化”“场景化”的手法,让更多的文物真正的“活”起来,鼓励艺术创作者们积极融入当代社会的语境和思潮,以现代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方式,将传统文化延伸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通过这种创新和探索,我们能够赋予传统文化全新的内涵和意义,在当下社会中引起共鸣,让观众欣赏和体会到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感人心者,莫乎先情”,文化作品应融入真情实感,引起“内心共鸣”。俄国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愿望,就是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文化作品的创作就是为了打动人心,让观众与自己在感情上产生共鸣,和创作者一起去爱,一起去恨,共同分享快乐,一起分担忧愁。在短剧中有句台词“家人,我在外面流浪很久了……”,就是这句简短的台词让众多观众感动不已,也激发了人们对文物归还的热情和呼声。一部优秀的文化作品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能够让观众忘记自己的身份和角色,完全融入到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中。当我们欣赏一部优秀的文化作品时,我们能够与创作者一起感受到作品中所传递的情感,无论是爱、恨、快乐还是忧愁。这种情感共鸣能够让我们感受到人性的真实与复杂,增加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作为创作者,要深入挖掘生活中的细节,捕捉人们的情感和思想,用心创造出打动人心的作品。只有让观众在感情上产生共鸣,其文化作品才能够真正引起观众的关注和喜爱。(刘赛丽)

联系专线    商务合作    邮箱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