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罗群
近日,由北京演艺集团出品,北京歌剧舞剧院创排、演出的大型舞剧《破冰》在北京建组。作为国内首部禁毒题材舞剧,《破冰》改编自同名电视剧,以“雷霆扫毒”真实行动为题材,讲述两代禁毒民警不惧艰险、拼死撕破地下毒网、守护人民生命安全的故事。
在人们以往的印象中,舞剧长于抒情,叙事并非其强项。实际上,经过创作者的努力探索,如今的舞剧不仅善于讲故事,而且能够讲述宏大、复杂、深刻的故事,给观众带来不同以往的审美享受。
只有敢于想,才可能做得到
题材创新为舞剧叙事能力的拓展打开了广阔空间。将长篇电视剧改编为舞剧,是一个大胆的想法。据主创介绍,舞剧《破冰》围绕李飞父子的缉毒行动进行双线索叙述,并通过调整结构、提炼情节,对同名电视剧故事删繁就简,充分发挥舞蹈本体特征,对于原剧中的部分经典场面,舞剧也将以舞台化手段予以展现。
近年来,舞剧所讲述的故事越来越曲折复杂,除了禁毒故事《破冰》,还有谍战故事《永不消逝的电波》、人工智能陪伴故事《深AI你》、生态文明故事《大河之源》等。这些作品或向历史深沉回望,或向当下及未来凝眸,不断探索舞剧选材、叙事的多种可能性,开掘中国当代舞剧创作的思想深度。
好的选材是一段好故事的开始,选题与破题需要创作者敏锐捕捉、大胆想象、谨慎推进。《深AI你》《大河之源》导演佟睿睿表示,每一次全新创作都为她打开一扇窗,通过好奇心引领走向远方。“好作品一定是创作者想到了才可能做到,想到什么程度才可能做到什么程度,中国舞剧创作的当代表达需要通过一段又一段全新故事、一个又一个全新形象,向世界发出我们的声音。”佟睿睿说。
以精巧结构拓宽叙事空间
同样的一段故事采用不同的结构方法来讲述,其效果大不相同。对于舞剧创作而言,精巧的结构往往能够帮助拓宽叙事空间、协助思想主题表达、形成独特的审美格调。
舞剧《石榴花开》讲述的是传统非遗项目花灯鼓的传习故事,但在叙事方式上采用了颇具现代感的无场次结构,即作品没有明显的篇章段落,不以幕布起落划分场次,而是利用灯光、舞美装置、舞台调度等方式提示剧情的衔接与推进。譬如,通过灯光明暗变化、圆形转台的转动等,烘托石榴和父亲、“出走”与“留下”、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与张力,使得人物心理距离、情感关系的起伏变化更有连续性,叙事节奏更紧凑,提高了作品的情感浓度。
谈起对传统“一人一事贯穿、分幕分场讲述”结构的颠覆,舞蹈剧场《大饭店》走得更加前卫。《大饭店》没有单一、确定的故事线,叙述视角在几个人物间轮流交替,焦点人物的转换又带动故事空间在房间内外、酒店内外自由切换。北京舞蹈学院副教授侯文靖认为,《大饭店》空间上的转移并置、时间上的倒转回闪增加了舞剧情节的不确定性与接受理解的可能性,使整体叙事趋于碎片化,由观众在自己心中拼贴出一个故事。这种观感与经典沉浸式戏剧《无人入眠》异曲同工,不同观众的个人选择与理解会产生独享性的审美感受,独特的叙事结构让作品变得神秘而有魅力。
可见,结构与形式有效参与叙事,能够显示构思之精妙、助力艺术表达。舞剧《咏春》由老年大春双手打一束光开场,随即带领观众“穿越”到上世纪的电影拍摄现场,电影主角叶问的故事和青年灯光师大春的故事双线并行,电影叙事与舞台叙事相交织,光里的英雄和无数追光的普通人同时成为叙事焦点和歌颂对象,作品结构对思想主题表达的推动可谓相当有力。
考究舞美让故事更精彩
舞剧叙事能力的提升需要多方努力,舞台视觉呈现对舞剧故事讲述、主题传达而言非常重要。正如灯光设计师邢辛所说,所谓的视觉对比与冲击是建立在戏剧发展逻辑之上的,重要的是在判断所有舞台因素之后,建立起视觉综合平衡,让视觉表达为作品整体的戏剧性服务。舞剧《醒·狮》舞台上,最吸引眼球的布景是以现代装置的审美理念解构后用竹编方式呈现的巨型狮头龙骨,当需要突出它时,邢辛利用光源方向、角度以及光位高低的变化,强调龙骨结构与材质的美感,强化竹所蕴含的文化意蕴;当人物与狮头龙骨共置时,则利用龙骨的框架结构造成自然投射的阴影,丰富舞台空间的表现力与生动性,烘托人物情绪。
创作者在舞台视觉呈现方面大胆创新,推动形式与内容深度结合。舞剧《张骞》用一个宽19米、最高处3.2米的可旋转流线弧坡分隔舞台空间,还在舞台上设置了两台跑步机。异面舞台配合灯光等手段,形象地表现张骞出使西域途中经历的戈壁、沙漠、风沙、暴雪等恶劣自然条件以及匈奴的追逐、围困等磨难,张骞带领使团行走在跑步机上,形成了一往无前、生生不息的张骞精神隐喻。
不难发现,优秀的舞美设计不仅要为故事、人物提供适宜环境,而且要全方位为剧情和主题服务,成为舞剧叙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的舞美设计师秦立运不满足于仅将弄堂、旗袍等具有上海特色的内容符号搬上舞台,而是运用多媒体投影和可移动背景板将舞台隔成“72家房客”,打造极具现实质感的市民生活空间,强化作品的真实感与感染力。该剧导演韩真则通过可移动背景板上绘制的场景、物件与多媒体投影的“下雨”相配合,把上海的雨搬上舞台,雨水冲刷之下的朦胧感不仅展现了城市的自然气候,也传达出新中国成立前夕笼罩在上海上空的压抑气氛,反衬剧中角色在阴霾中追求光明、传递希望的决心。考究的视觉呈现,让舞剧故事更加精彩。
原文链接:
https://npaper.ccmapp.cn/zh-CN/?page=5&Hid=652fdcecaebb7ddd1a8ad39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