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实习记者张欣
近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二十五/二十六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在代表着传承与创新的旋律中、在象征创造与致敬的乐音里奏响乐章。
24天,25场演出。今年,北京国际音乐节以“共未来”为主题,从“音乐·青春·未来·态度”4个维度进行艺术诠释,赓续首都文脉,传承文化精神,深耕文化之都北京的古典音乐文化沃野。
延续传统,不断创新
为纪念作曲家、民乐改革家刘天华逝世90周年,北京国际音乐节与北京民族乐团联合委约作曲家邹野创作的《聆听刘天华》在开幕音乐会上迎来了首演。《聆听刘天华》分为“改进操”“良宵”“光明行”3个乐章,均以刘天华的代表作命名。“刘天华也是北大音乐传习所办学宗旨的主要推动者、践行者,在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留下了划时代的一笔。”指挥家杨洋说,流逝的时间没有磨灭他的精神,在作曲家邹野笔下,《聆听刘天华》几乎囊括了刘天华所有二胡、琵琶乐曲的主题,以中国传统音乐与舶来交响乐的重新组合为之赋予新的光彩。
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总监邹爽表示,这部作品用中国音乐家的赤诚之意,致敬北京为中国音乐发展注入的磅礴力量,也为北京国际音乐节注入了更为丰富的精神内涵。
让20世纪的音乐和21世纪的观众直接沟通的有效方法,邹爽认为,是调动多重官能,融合创意表达。在北京国际音乐节期间,数字艺术家笪秋焱的视觉艺术、艺术家任冬生的舞台设计与青年钢琴家张浩天的现场演奏产生碰撞与交互,将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融合,让古典音乐作品在跨时空的舞台上焕发新的活力。
聚焦中国,放眼世界
用世界语言传播中国的故事,今年北京国际音乐节对“中国概念”的诠释更进一步。
知名艺术家谭盾结合中国古老的武侠哲意和视觉艺术,为李安的《卧虎藏龙》、张艺谋的《英雄》和冯小刚的《夜宴》创作了屡获殊荣的管弦乐配乐,并以协奏曲的形式汇编成《武侠三部曲》。
通过音乐与影像的完美结合,《武侠三部曲》音乐会展现出“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英雄气概。谭盾表示,快意江湖、刀光剑影的背后,是中国人对忠孝节义的思考,这些思考从古代延续至今,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部作品中,观众能感受到侠客为了民族利益不惜付出生命代价的决心和勇气,更能感受到“侠义”的精神内核。
在北京国际音乐节的舞台上,知名歌唱家龚琳娜演出全本《胡笳十八拍》。“在传统琴歌的基础上,我还邀请了多位演奏家,在这版《胡笳十八拍》中加入笙、笛、箫、埙与打击乐,进一步增强了琴歌的表现力与可听性。”龚琳娜说,这种跨界的艺术表现形式,能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未来一定要让更多中国的声音走出去。
拥抱年轻,期许未来
北京国际音乐节将闭幕式交由青年阵容,彰显了北京国际音乐节为打造中国青年音乐力量在音乐中相聚的盛会所付出的努力,以及为世界青年艺术家提供艺术交流平台的决心和理念。
10月15日,由马勒基金会乐团与新古典乐团组成北京国际音乐节节日乐团,在中国青年指挥家金郁矿的执棒下上演了德沃夏克的经典名作《第九交响曲》,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两支青年乐团在北京国际音乐节的舞台合二为一,共同为第二十五/二十六届北京国际音乐节画上圆满的句号。
邹爽说,在今年的北京国际音乐节上,又何止一个年轻人的才华纵情绽放?携手上海四重奏、执棒上海交响乐团,不论经典曲目还是新作品,都诠释得妙趣横生的青年指挥家孙一凡;在开幕音乐会中,演奏中国作曲家陈其钢创作的大提琴协奏曲《逝去的时光》的青年大提琴演奏家莫漠……每个人都以他们的音乐会完美解释了“不被定义”和“无限可能”。
在音乐会《聆听刘天华》中,为进一步彰显跨越百年的传承,莫漠演奏了陈其钢为大提琴和管弦乐队而作的《逝去的时光》。作品借用中国古曲《梅花三弄》中的泛音旋律构建了壮丽的音乐结构,而这种技法融合了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音乐传统。“作为在北京长大的音乐学子,北京国际音乐节是我音乐记忆里很重要的一部分,这次作为演奏者登台音乐节开幕式音乐会,我将曾经音乐节所带给我的启发与鼓励融入我的音乐中回馈给新一批的听众,这也是一种艺术的传承。”莫漠说。
北京国际音乐节创始人、艺委会主席、指挥家余隆表示,中国的古典音乐文化处在走向全新未来的时代节点,从今天迈向未来的关键一步就在于中国青年音乐家在世界舞台上能够提振音量。北京国际音乐节也将担当中国青年音乐家走向世界舞台的起点,成为全世界关注中国青年音乐家的聚焦点,成为中国音乐事业走向未来的新起点。
原文链接:
https://npaper.ccmapp.cn/zh-CN/?page=5&Hid=65366a7ac44b03dce98f24c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