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新闻

实现民族旅游演艺“常演长红”

发布时间:2023-11-03 09:30:33 丨 来源:中国文化报 丨 责任编辑:杨海乾


本报驻广西记者郭凯倩

大型风情音画实景演出《坐妹三江》韩江摄

“不到长城非好汉,不看《坐妹三江》真遗憾。”去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旅游,大多能听到这样一句话。

《坐妹三江》是中国首部侗族风情大型实景演出,于2011年起在三江古宜镇月也侗寨景区内的侗乡鸟巢里上演。演出将侗族地区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元素,如建筑文化、农耕文化、服饰文化、耶歌文化、笙舞文化、婚俗文化等,通过精心制作融合在一起,完美呈现侗族地区美好、淳朴、浪漫的爱情故事——行歌坐妹。

《坐妹三江》共有4幕,穿越时空却韵味不减地把侗族原生态丰富多彩的传统婚恋习俗浓缩在一夜之间:一更“走姑娘”、二更“闹姑娘”、三更“坐妹”、四更“破晓之喜”。剧中有侗族大歌、侗族小歌、拦路歌、踩歌堂等元素等穿插其中,集中展示了侗族服饰和侗族琵琶、侗笛、牛腿琴、木叶、芦笙等乐器,通过声光电以及舞台美术的渲染,将侗族的生活习俗尤其是情爱婚嫁习俗演绎得淋漓尽致。

“《坐妹三江》的成功离不开创作团队对当地侗族文化创作的坚持。”广西旅发三江志达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谢子聪说。独特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区演艺产品吸引旅游者的重要因素。根据游客观演后的评价,作品对侗族文化的展现是旅游者最感兴趣的内容,剧中“服饰”“爱情故事”“鸟巢”“侗乡”“民俗”等体现侗族婚恋习俗、服饰文化、歌舞艺术的内容是游客最为关注的部分。因此,对当地民族文化内涵的挖掘是作品有好口碑的重要原因。

“先扑下身子走进侗族村寨,真切感受侗族多彩的生活,体会他们朴实的情感,然后在舞台上讲述侗族人民的故事,展示侗族文化的绚丽。”作为剧目的主创之一,广西文化和旅游厅一级巡视员唐正柱表示,《坐妹三江》从初创开始便坚持对民族文化的深入挖掘,主创团队多次走进三江侗寨采风,力求尽可能原生态呈现三江侗族文化。

剧目自开演以来,经过多次改造打磨,日臻成熟,成为许多游客到三江旅游必看的项目,慕名而来观赏的游客每年都在增多。该项目还获得了广西创意协会颁发的“最具创意侗族风情大型实景演出”荣誉称号和广西第七届“铜鼓奖”。

除了“民族范”,作品在“艺术美”上也下足功夫。演出之时,雄伟壮丽的侗族银项圈型舞台、威严庄重的侗乡鼓楼、神秘多彩的吊脚楼、云雾迷蒙的瀑布、波光粼粼的弯月河、原始古朴的水车、如诗如画的接亲舟和能歌善舞、俊气十足的小伙子,以及心巧手灵、金嗓玉喉、身着艳装、美如仙女的姑娘们,在五彩缤纷的灯光照耀和巨型LED梯式视频的映衬下,伴随着婉转动听的民族音乐和柔情似水的民族舞蹈,形成精美绝伦、激情四射的梦幻世界,让观众赞不绝口。

为了让观众沉浸式观剧,运营团队将演出置于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的“侗乡鸟巢”中,建筑主体由木结构组成,柱子与横梁纵横交错却井然有序,构造复杂却不费一钉一线,全靠榫卯搭建却固若金汤、雄壮瑰丽。场馆屋檐上隔四米立有“牛王角”和角尖上的“吉祥鸟”以及屋檐下的灯笼,白天看上去宛如侗族姑娘脖子上挂着美丽的银项圈;晚上在灯光下,美如七彩楼台和满天星星,为游客带来极致的观演体验。

团队的精心、坚持、努力为项目带来经济上的显著收益。《坐妹三江》推出后,基本保持每年增长20%的速度,2015年前后已经基本实现收支平衡。2023年1月至6月,项目观演人数达3.05万人,演出161场,收入达205.83万元。

《坐妹三江》的成功还迅速带火了周边业态。谢子聪介绍,以演艺项目为主体,月也侗寨景区陆续增设了“侗乡百家宴”民俗风情项目和“侗乡斗牛”体育项目,均受到游客欢迎。从一开始只有侗乡鸟巢,到如今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沉浸式侗族文化旅游体验中心,月也侗寨成了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的集聚区。

“《坐妹三江》的推出填补了三江少数民族夜游娱乐项目的空白,也为旅游演艺助推乡村振兴积累了经验。”三江县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紧扣“千年侗寨,秘境程阳”主题,三江继《坐妹三江》之后陆续推出了《侗听三江》《侗恋程阳》等知名文化旅游演艺品牌,通过探索“旅游+演艺+文化”融合模式,丰富了夜间活动,也促进了乡村旅游消费,带动农民增收。

原文链接:

https://npaper.ccmapp.cn/zh-CN/?page=4&Hid=654392f3aebb7ddd1a8bca9b

联系专线    商务合作    邮箱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