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原创花园

小歌评:笔在景中画 画在景中走

发布时间:2023-12-07 11:21:25 丨 来源:中国网 丨 责任编辑:杨海乾


小歌评:笔在景中画画在景中走

——山东画家王桂强书画新作《罗峰山胜境图》赏析

王小歌

新近,山东画家王桂强山水书画新作《罗峰山胜境图》完稿!

当这幅宽为152厘米、长为428厘米的书画新作款款呈现在面前时,小歌惊了一跳,业内纷纷赞誉。

文化圈评议。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招远市作家协主席于学一:《罗峰山胜境图》构思巧妙、用笔细腻、布景宏阔,图画之中尽显故乡罗山苍茫浑厚和高峻秀拔之雄姿与气势。其总体画面由近至远,层峦叠嶂、茂林飞瀑、远山闲云,渐次推进,反复无穷。对于罗山道教圣地——半仙洞的精心刻画和有意放大,实乃该国画巨制的点睛之笔,亦为“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做出了有力诠释。是一幅流连忘返,值得反复品味的国画山水佳作。

画家圈评价。国家一级美术师,画家徐永新:《罗山胜境图》具有一种豪放郁勃的气势,画风苍劲恣肆、纵横排算、气势夺人。以造化为师,“搜尽奇峰打草稿”,汲取名山大川的灵气,将自然与传统绘画技法结合起来,以期进入“用无不神法无不贯,理无不入而态无不尽”自由洒脱的艺术境界。

美术圈评论。北京市81美术馆执行馆长王东方:《罗峰山胜境图》以家乡罗峰山为素材,他从北宋取法,作品构图精妙,笔墨精湛,意境悠远,墨韵淋漓,山峦叠翠,层次分明,生动鲜活,云霞变幻万千,无不渲染入微,画面大气磅礴,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学术圈评说。山东省齐鲁师范美术学院教授杨恩国:《罗峰山胜境图》有一种宁静之感,细腻的笔触营造出一种祥和气氛,在山石、树木、屋舍的用笔上充分、灵动,浓墨与淡墨的过渡处理恰到好处,用墨线的布局做到画面的块面分割,自然而然,浑然天成!青绿色的运用使得画面气韵贯通,青绿与赭色的对比让画面有了生动活泼之感。读桂强的画,身心愉悦,在山石丛林溪泉之间换位,在高山峻岭之间遨游!乃气象万千也……

罗峰山在山东省招远市罗山国家森林公园内。高峻雄浑的山峰,纵横灵秀的泉涧,曾令古人发出“罗峰十里隔烟霞,势压登莱百万峰”的感叹。特殊的地质构造,令罗山无峰不险,无涧不幽,悬崖千仞,怪石林立。是一幅自然架构、浑然天成的自然画卷。

创作者王桂强,1961年生,号南田梅主,山东招远人。国画大家孙其峰,王文芳弟子,北京荣宝斋画院山水名家工作室画家。是体尝烟火汁水、体验生活质感、体现民族画意、在家乡山水逶迤穿行、辛勤耕耘的书画名家。其作品艺术韵味醇厚,风格特立独行,深受名人雅士青睐。作品被多家艺术馆、博物馆及国外友人收藏。

2023年6月13日,《中国网》、《网易》、《今日头条》等几十家网站分别以“为基层文化辛勤耕耘者鼓与呼——兼析山东画家王桂强的书画作品”,“桑榆霞光映佳作,胶东县城蕴名家”为题,发表了专题评论。

《罗峰山胜境图》是王桂强近些年多次往返罗峰山的山水写真、心血凝集,表现出他对家乡山水的无尽钟爱,对故土美好的顶礼膜拜。

笔在景中画,画在景中走;

为美好家乡礼赞,为美丽中国放歌!

这是《罗峰山胜境图》质朴的创作诠释。

饱蘸景色随笔入画。桂强的书画创作,以颂扬时代、赞美祖国、抒发幸福为主旋律,以爱家乡、爱山水、抒乡愁为主画调。在这幅画中,他的画笔拥揽山的苍翠、水的涟漪、云的缭绕、涧的生动、洞的灵仙,以及近的山水人家,远的苍茫红霞,等等,用细腻的笔触,将罗峰山至美、至秀、至灵、至仙等的自然胜景,循序渐进地铺展了大家的面前。他的画是温润的,线条有序闪动众描出了画家的真挚心性,表达了蕴育心底的沉寂美好、乡情乡愁的心灵抒发;他的画是善美的,用墨色浓淡干湿清、深浅焦枯白的恣意挥洒,内涵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与文化精神。

凝集画境景画相融。桂强的画作饱含文化情思,潜藏着以山为德、以水为性的内在意识,把罗峰山景色的意境、格调、气韵等,通过笔端聚于画境、跃然纸上。在这幅画中,他或平步、或攀高、或速降在蜿蜒山道之中,人走着、景闪着,眼看着、笔描着、画绘着,在笔触与景色的往复交融中,将山的挺拔俊秀、林的七彩异色、水的波光粼粼、路的曲径通幽、仙的道法自然,意的气象万端,等等,随着步伐移动与视觉焦点的变化,将罗峰山的大气磅礴、雄浑俊秀、气象万千等,通过平远、高远、深远等画法技法的艺术表达,一帧一帧地呈现了出来,刻画出罗峰山独居一格的历史底蕴、壮美胜景与动人性情。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桂强的书画,在花甲之年,步入了春华秋实的收获季。

2023年12月,他的两幅新作《白梅》(画芯177厘米x96厘米)并草书七言联(136厘米x32厘米)、《罗山班仙洞》(画芯136厘米x68厘米)并行书七言联(178x30厘米),入选北京瀚海拍卖公司秋拍,将于12月16至17日在京开拍。

万里云山入书图,笔携画景惊天地。

桂强值得尊敬,桂强的书画值得期待。

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太多默默无闻、躬身耕耘的“桂强们”。

向“桂强们”致敬!

联系专线    商务合作    邮箱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