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若心 刘钰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可以为实践育人功能助力,有利于推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也是目前实践高校课程思政的重要教学手段之一。赣南红色音乐融入新时代思政课中,不仅丰富音乐教学、实践创新思路,增强大学生的社会使命感和精神力量,还可以不断激活红色基因,传承赣南红色音乐的活力和生命力。赣南红色音乐具有特定的历史、概念及其音乐特征,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现高校音乐教育课程的专业性的过程中,将赣南红色音乐和思政课相结合,促进思政课从“干巴巴的说教”向“热乎乎的教学”转变,有助于构建高职院校“三全育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赣南红色音乐的历史背景及音乐特点
赣南是红色故土、革命圣地,孕育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和苏区精神。赣南红色音乐文化是我们党早期革命斗争和区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成为革命运动的重要推动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不可磨灭的历史地位。
赣南苏区红色音乐有怎样的特点?为什么能经久不衰、历久弥新?音乐承载着怎样的一种精神力量?根据走访,苏区红色音乐是在历史特殊背景下,为了配合党开展的苏区群众性革命文艺运动而产生的,在体裁、创作、风格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音乐特色。中国音乐家协会江西分协会编撰的《红色歌曲》,详细介绍了苏区红色歌曲的曲式特点,收录了90多首苏区红色歌曲。总体分为民族调式、大小调式,其中大部分是中国特有的民族调式中的五声调式,大小调式次之。通过分析,苏区戏剧、苏区音乐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以民间音乐为起点。民间音乐是劳动人民自发口头创作的、自己唱的歌。这些民间音乐凝聚着历代人们的智慧,在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特有的思想情感和艺术表现手法。苏区音乐创作的主体是本地群众、红军以及革命文艺工作者,这些音乐活动与当地人民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有歌词通俗易懂、曲调短小、用材经济集中、结构精简、琅琅上口、方便记忆等特点,通常是两句或四句为一个乐段,音乐形象确切、生动,节奏流畅自然,浓缩了生活中的至理名言与深远寓意。例如:形式多样、生活气息浓郁的兴国山歌,通常每句开头都用“哎呀呀”,最后用“同志哥”或“心肝妹”来呼应,一般为七言四句形式。在革命战争中,兴国山歌成为苏区军民战斗的号角,是一般民歌不可比拟的,是克敌制胜、瓦解敌人的有力武器。苏区时期流行过“一怕红军刀枪镇,二怕兴国山歌声。刀枪镇来头落地,山歌声来勾掉魂”以及“一首山歌三个师”的历史佳话,可见赣南苏区山歌的威力。第二,赣南红色歌谣通常采用中国民族风格,宫、商、角、徵、羽五声调式音乐较多,调式色彩特征与主音上的大二度、小三度连续进行:sol、la、do或re、mi、sol。客家山歌中最典型是以sol、la、la、re为特征的四音串或sol、la、do、re四音串组成的特征调式色彩。但是,很多歌谣为了调式主音的稳定性,进入结束音之前都有切分节奏,在调式主音开始上升3度后再次回到主音,以此强调调式色彩。例:《苦心思甜》《苏区干部好作风》。第三,赣南红色音乐节奏节拍的复杂性。在一般作品中节拍比较单一,如:2/4、3/4、4/4拍贯穿一首歌曲,但赣南红色音乐很多作品是混合拍子,例如,《苏区干部好作风》通过使用三拍子、四拍子、五拍子三种节拍交替进行,节拍中的强弱关系变得复杂有序。赣南红色歌谣除了节拍复杂的特点,其曲式结构也继承了客家山歌的短小简练、形式多样、体裁丰富的特点,最常见的是四句体,也有五句、三句半、二句等多种形式的山歌。苏区音乐除了乐段多样复杂外,在词曲结合上也不一致。许多歌手根据客家方言歌词的押足情况和旋律,即兴发挥而临时决定了落音,从而产生词曲不一致的现象,形成非平衡、对称的旋律,体现了赣南苏区民间音乐的特色。
挖掘课程思政融入红色音乐技巧,实现课程“专业”和“思政”相长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怎样做到育人和育才的统一,是当前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高校人才培养和思政工作,为高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些根本问题指明了方向。红色音乐在引导人、培养人、塑造人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对思想政治教育也具有很高的价值。专业课程的育人功效主要体现在知识传递和能力培养,很少提及思政教育属性,实际上专业课程都与思政密不可分,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有利于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红色音乐融入课程思政的技巧与思路可以概括为:确定育人目标——挖掘思政元素——创新教学——实现育人目标。红色音乐融入课程思政过程中,要体现如盐溶入水一样的渗透性,从而实现课程“专业”和“思政”相长。在具体的课堂实施中,要加强与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力争寻找最佳实施路径。需要注意三方面:第一,课程思政教学方法重在“导”。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构成课堂教学的两大关键: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赣南红色歌曲课程实施课程思政,授课教师和授课团队要明确“课程思政”的理念与内涵,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与能力,利用红色故事与案例,言传身教对学生予以正确、有力的引导。第二,课程思政须重专业之“本”。课程思政的实施是以专业课堂为主要渠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共同促成全方位、全员、全程的大思政育人格局,要始终立足于专业课程之“本”,即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来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第三,课程思政元素必深“挖”。赣南红色音乐课程对立德树人具有独特的作用,有利于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道德情操,促进学生增强文化自信。通过教学解读红色音乐作品,讲述红色故事,挖掘红色精神内涵,有效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深度融合,让思政教育体现在专业课堂中,如盐溶入水中,滋润细无声。第四,课程思政构成环节需要有“评”。音乐专业课程实施成效如何,制定本门课程的课程思政实施评价机制尤为关键。制定科学合理的效果评估标准,建构系统有效的评价机制,真正将评价环节落到实处,才能更好地促进课程思政的实施。
赣南苏区红色音乐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的教育意义
第一,传承与弘扬赣南苏区红色文化。赣南革命时期的历史背景成就了独特的、内容丰富的红色音乐文化艺术,这种音乐文化不仅仅是音乐文化创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产物,同时还具备了民族和地区特色,展现了当时的艺术创新。这种音乐文化不论是在革命老区斗争时代,还是在文化多样性并行的时下,抑或是在高校人才培养层面都有着重要意义。对大学生而言,红色音乐文化教育不但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思维,还可以使在校大学生认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民族观和国家观。不管是以往还是当今,赣南革命老区红色音乐文化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教育意义,不但传承和创新了音乐文化,也弘扬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增强了人们的爱国精神。
第二,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爱国情怀。赣南革命老区红色音乐来自民歌,却又区别于民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如:《十送红军》的音乐构造、音乐元素、演唱方式及其技巧都来自民歌,使用了赣南客家民歌摘茶曲牌里的《送郎调》,不仅有客家民歌的风韵,歌词里还有客家特色的助词(介支个、里格),家乡话语气给歌曲带来了客家民歌特色与感染力。作品反映出质朴的感情,对在校大学生的观念、人生价值观的建立能够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民族担当意识,使其担负起传承红色基因的时代责任。赣南苏区红色艺术文化能从苏区土地革命阶段传承发展至今,与其弘扬正确的价值观与爱国情怀是分不开的。
(肖若心系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刘钰系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