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彤
何谓“中国传统音乐”?我们可以理解为:中国人运用本民族代代相传的方法,采取本民族特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鲜明形态特征的音乐,其中不仅包括历史上产生、世代相传的古代作品,也包括当代中国人用本民族特有形式创作的、具有民族鲜明形态特征的音乐作品。学界认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积淀、沿传下来的包括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与宫廷音乐等在内的音乐都属于中国传统音乐的范畴,加上与之相关的乐学理论、创作理论与技法、唱奏理论与技法、记谱法、教育理论等内容和形式,我们可以将其统视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
中国音乐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非常久远。无论是远古的骨管之乐、六代舞乐,先秦的钟乐、笙竽乐,汉魏的丝竹乐、鼓吹乐,隋唐的筝琶乐、十部乐,还是宋元以来的弦索乐、说唱戏曲、词曲小唱、山歌俚曲,以及自古流传至今的古琴歌乐、僧道乐等,这些独特的音乐形式与内容,都是中国传统音乐在历时性上的时代彰显,无一不是中华文明的历史见证。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空间上所显示出来的共时性即地方差异,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内涵丰富性的具体表征。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同一时期出现的同一音乐品种,在不同地域显现出不同的个性特点,这是该音乐品种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等的差异性造成的。如一首《茉莉花》,不但江苏有,河南、河北有,东北也有,在大西北甘肃、青海也有,还有蒙古族歌唱家用蒙语演绎。如果说江苏的《茉莉花》柔糯细腻、字腔婉转、旋律绵长且娓娓道来,那么东北的《茉莉花》则热情奔放、字腔简约,配合东北民歌中常用的“哎嗨哟”衬词更显幽默俏皮、直抒心意。通过一首歌,我们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地域间的文化差异,还有人的性格,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茉莉花》因地结缘、遍地开花,是人们情之所至、意之所聚的一首歌,也正因此,很好地反映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还蕴含着深刻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审美标准、道德规范,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社会功能的共通性,并在世代传承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国人的精神生活和日常行为方式,直至今天。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无论是民俗中用乐、祭祀中用乐、礼仪中用乐,还是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用乐,均能够表达背后共通的文化内涵和特征,同时,又不失各自所属地域、族群、乐社及个人的独特表现形式。
诚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传统音乐的原生样貌早已在历史长河中历经了无数代的衍变,至今已无法观其原貌,但它们通过世代口传心授的方式,以不同程度的遗传、衍生或再生手段,其基因和血脉得以保存和延续,并融汇到当代各民族、各体裁的传统音乐形态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创造的非物质文化财富,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今天,我们更要加大力度保护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以更好地延续历史、增加民族凝聚力、增强国家软实力。同时,我们还面临着处理好保护、继承、发展、创新这四者之间关系的现实问题。其中保护是第一位的,保护就是要不断地“寻根”,要对传统有敬畏之心,尤其在很多传统音乐濒危或断绝的情况下,我们更要有危机意识。
在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坚持守正、创新相结合,处理好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原则性与创造性的辩证统一关系。需要不断挖掘传统音乐这座宝藏并加以融会贯通,在保持传统音乐文化核心价值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的需求,尝试将传统音乐与现代创作技法和科技手段相结合,不断推出既保持传统音乐的精髓和要义,同时又具有时代感和新意象的作品,将传统音乐以新的面貌呈现在当代人面前,切实将其融入日常生活中,服务于人民的精神生活,为实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做出不懈的努力,让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