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家乡戏经典唱段
杨志敏
豫剧《穆桂英挂帅》“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唱段,在河南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显示出经典剧作独特的艺术魅力,笔者认为,其传得开、留得住的原因有三:
一是别具一格的唱腔艺术。《穆桂英挂帅》是马派的代表剧目,该段唱词长达50多句,以豫东调慢二八开头,中间转入快二八,后以紧二八结尾。唱腔设计“词密腔简”,通过规整对称的上下韵、舒缓跳动的小花腔、叠句轻快的垛唱等多种形式搭配,曲调质朴,节奏干练有力。结合马派洗练明快、俏丽活泼、清脆圆润的唱腔特点,既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清脆悦耳,又蕴含着苍劲、雄浑的力量,大段唱词一泄而出,给人酣畅淋漓之感。
二是博采众长的“帅旦”行当。在长期的演出过程中,马金凤虚心求教、不断打磨,如改青衣的“别步”为武生的“丁字步”,学习程砚秋的水袖,简洁大方又不失力度,在眼神、指法、扮相上更是得梅兰芳大师亲自指点,重新塑造了穆桂英这一形象,创造了“帅旦”这个新行当。该唱段中,穆桂英头戴凤冠、手持令箭、威风凛凛的巾帼形象,更是“帅旦”的名场面,在丰富传统戏曲表现形式的同时,令观众耳目一新。
三是历久弥新的家国情怀。穆桂英的故事主要源自民间传说,贯穿其中的家国情怀,是该剧历久弥新的“流量密码”。此唱段中,穆桂英虽赋闲隐居多年,但时刻心系国家安危,她以“舍小家为大家”的赤诚情怀,高唱“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领兵谁领兵?”洋溢其中的豪迈之情和必胜信念,不仅展现了杨家将“一门忠良、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更是激发民众爱国热情、弘扬家国情怀的生动展示,成为杨家将戏中光彩的篇章,也造就经典唱段独特的舞台魅力。
“老调”有“新声”
王亚非
《收姜维》是越调大师申凤梅的经典剧目,其中的“三传令”唱段更是被广泛传唱,让申凤梅以“活诸葛”的名号蜚声剧坛。
无论是在乡间小路上、农忙时节的田间地头,还是在舞台上、短视频里,始终有人学唱、传承申凤梅的经典唱段。有人或许会说,戏曲是“老腔老调”,难以契合年轻人的节奏和时尚追求,但实际上当下社会,戏曲正在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呈现其魅力,让“老腔老调”也有“新韵新声”。
《收姜维》“三传令”唱段之所以传唱至今,受人们喜欢,首先得益于申凤梅开创的独特声腔艺术,她用低沉浑厚、质朴豪放、收缩有致的声音魅力,将诸葛亮在前线战事发生逆转的心情转换、对姜维的爱才怜才心境以及对时局的运筹帷幄表现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其次得益于舞台上的一招一式、手眼身法,虽然动作幅度不大,但张节有度,把诸葛亮作为文人的温文儒雅、作为丞相的智慧刚毅、作为谋士的心思缜密完美地呈现在舞台上,展现了一位老艺术家的不凡魅力;最后得益于《收姜维》本身所具有的故事性,故事跌宕起伏、大开大合,足够吸引人,虽然是脸谱化的人物,但每一个人物都个性鲜明、生动有趣,经典的“一支将令往下传”“二支将令往下传”“三支将令往下传”所牵引的每一个人物更是跃然纸上、活灵活现。在曲折生动的故事之外,我们更能从中感受到“不战而屈人之兵”“棋逢对手、将遇良才”“爱才怜才”的思想内涵。
正是这些,才得以让这个经典唱段能够穿越时空,在今天依然焕发光芒,让“老腔老调”也有“新韵新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