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尚甘雨
悠悠太和,人杰地灵,丰厚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孕育出一大批书画艺术家,他们北上京师,在艺术的殿堂里闯出一片天地,能写能画的尚甘雨就是这批书画艺术家中的一员。尚甘雨,书画家,安徽省太和县人,生于1964年。就读于中国传媒大学,曾工作于中央电视台。2014—2015年,在中国国家画院高研班曾来德书法工作室学习。书法师承书法家曾来德、国画师承书画家吴悦石。现为中国国家画院班长、联谊会副会长、中国书画家研究会会员、中国剪纸学会会员。
中国作协会员、中国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书协会员雪涅老师曾这样评价尚甘雨:“尚甘雨画境很广,山水花鸟人物,一一涉猎,且多妙趣。他的山水入手即黄宾虹笔墨,构图、点厾,皴擦、渲染,积墨,皆入宾翁门墙。书法全然颜家样貌,庙堂之气,森然毕现。其写《金刚经》,字字宝塔,爽然入目,去颜之伟岸,却得唐楷之细腻、熨帖,又楷则谨严,直入人心的。尤好榜书,盈尺大字,笔酣墨饱,八尺丈寻,泼墨挥洒,顿然黑白世界淋漓尽致,爽利而蕴藉,很惹人眉眼。韩美林大字得鲁公之髓,甘雨步而趋之,几可乱真。有追美林书法者,因价昂退而求甘雨者多多,为书画市场平添一新佳构。他的篆书直入峄山碑,中锋绞转,书写性强,熨帖而雅致。书写对联,安详静谧,是夺了秦人的魂魄,最宜文房赏鉴,茶室雅玩的。”
“我继承和发扬了徽派艺术的精神内蕴,矢志不渝地坚守自己的艺术梦想,探索出一条现代与传统相交融的艺术创作之路。”
——摘自尚甘雨的微博
尚甘雨记者出身,早年供职于太和电视台,曾学于中国传媒大学,后实习央视,采编一体。因自幼痴爱书画,投师于吴悦石,后在国家画院曾来德创作班当班长。所有热情都来自一个爱好,所有追求都源于一个爱好,爱好是产生磅礴动力的发动机。正是这种对于艺术的痴迷,对于艺术梦想的坚守,让他一直蜗居北京,学习、创作、写生、展览,无论书画市场的好与坏,他都矢志不渝地坚持,以完成他的画家梦,及至朝更高更大的目标前行。
尚甘雨是一位当代书画家,他从“徽派艺术”复古和发展的道路中受到了启发,找到了一条“古为今用”的新思路。他的画带有浓浓的中国民间意味,作为新徽派艺术的倡导者,他继承发扬了徽派艺术的精神内蕴,其作品中无处不在的是徽州古韵的难舍情怀。20多年来,尚甘雨的足迹几乎踏遍了中国民间艺术各个发源地,所到之处,
图为尚甘雨书画作品
寻找濒临灭绝的文化遗产,拜访老民间艺人,收集民间艺术作品,并撰写了数以万字的珍贵手稿。由于对徽派书画艺术情有独钟,他在绘画实践中力求把自己对生活的体验与对徽州民间传统艺术的理解和感悟相结合,其作品画面阴阳布局、线条流畅;五笔七墨,传承宾虹遗风;泼墨写意与玲珑小雅相结合,加上现代构成中的形式因素自然地融会贯通,探索出一条现代与传统相交融的艺术创作之路。
尚甘雨的艺术创作之路坚实而稳定。他的书画作品以书法为基础,绘事则从敦煌壁画和岩画中吸取养分,他的书画作品具有时代性、童趣、装饰性和道法自然的特点。另一方面,尚甘雨的书法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钟鼎文是他的书法基础,篆书面貌既有古拙,又能出新,熔古今篆书之大成为己用。
尚甘雨书法还以颜体为入,以颜体为出,展现出颜鲁公纯正的笔法。与当下流行的青年书法家不同,他将颜真卿的风采诠释得如此规整,仿佛时光倒流回了大唐时期。尚甘雨书法作品带有一丝敦煌残纸的民间风格,使其作品既具有传统韵味,又散发着时代的气息,与他一贯的艺术追求相得益彰。这种剑走偏锋的风格令人过目难忘。观察尚甘雨的画作,不难发现他善于巧妙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他的画面中不乏西画构图的影子,却又用当代笔墨将其巧妙化解,使得作品更符合当代审美。他的画笔虽然不擅于描绘工细的山水,却通过真实的写生表达出对大自然的深情厚意,赋予他的山水画更多情感的升华。一个画家对物象的想象力远比对物象的把握更为重要,而尚甘雨正是在这方面展现了出色的个性与独创性。
尚甘雨与传统画家有所不同,他不拘泥于特定题材。那些一生只画竹子或牡丹的传统画家与他形成鲜明对比。每一幅尚甘雨的作品都呈现出独特的个性,这得益于他深厚的写生功力。他能够真实地描绘自然,这不仅是技术上的精湛,更是对大自然深深的情感投入。正如“师造化”所倡导的那样,他通过对自然的深入观察,不断丰富自己的艺术语言,塑造出一系列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此外,甘雨还探索了“得心源”的艺术路径,创作出让人心生共鸣的意象画。这一方向的追求显示了他对当代艺术的深刻理解,受到吴冠中、韩美林等艺术大家的启发。他不断拓展自己的创作领域,突破传统的束缚,呈现出多元而富有创意的艺术风格。在这个丰富多彩的创作道路上,尚甘雨展现出了他独立思考、不拘一格的艺术品位。
图为尚甘雨作画
尚甘雨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多元的创作路径,成为当代艺术领域中的一颗璀璨之星。他的作品不仅在技艺上展现出深厚的功底,更在艺术表达上传达出对自然、对生活的深刻感悟。通过对他的作品的深入探寻,仿佛能够窥见一个个性鲜明、追求卓越的艺术家在当代艺术舞台上的独特贡献。
尚甘雨还是一位出色的剪纸艺术家,尚甘雨的剪纸作品《红楼梦》获1987全国剪纸年会金奖;剪纸作品《麒麟送子》获1989年全国首届中国风俗画大奖赛荣誉奖,展现了他在剪纸艺术领域的卓越才华。而剪纸作品《八仙过海》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尽管他鲜少提及这一成就,但作品却深深镌刻在艺术史册上。剪纸艺术本是民间工艺,然而在尚甘雨的巧手下,它焕发出别样的光彩。2014年,书法作品入展由获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祭侄文稿杯”全国书法大展。其作品曾在《人民日报》海外版、《美术报》《农民日报》《中国书画报》《艺术与收藏》等报刊和网站刊登,并被中国国家画院等机构收藏。尚甘雨经常参加公益环保活动,2019年荣获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365爱心大使”荣誉称号。
图为尚甘雨书画作品
“我三上甘肃黄河之畔炳灵寺考察、写生、创作,深为炳灵寺石窟文化吸引。感觉大有收获,满载而归。”
——摘自尚甘雨的微博
2023年11月初,尚甘雨三上甘肃黄河之畔炳灵寺考察、写生、创作,为其下一个“甘雨走黄河”书画展做准备。
尚甘雨继2019年参加大型环保行动“黄河十年行”并于2013年初举办“绿水青山时代记忆——甘雨迎春展”之后,近日,甘雨先生再度西行甘肃,考察黄河沿岸人文故地,写生并进行相关主题的书画创作。
图为尚甘雨书画作品
2019年,尚甘雨参加“黄河十年行”活动,在黄河甘肃永靖段刘家峡深处首次进入炳灵寺,深为炳灵寺石窟文化吸引。炳灵寺石窟于西晋初年(约公元3世纪)开凿在黄河北岸大寺沟的峭壁之上,正式建立于西秦建弘元年(420年),上下四层。最早称为唐述窟,是羌语“鬼窟”之意,唐代称龙兴寺,宋代称灵岩寺,明朝永乐年后称炳灵寺。“炳灵”为藏语“仙巴炳灵”的简化,是“千佛”“十万弥勒佛洲”之意。
炳灵寺石窟的石刻造像,时代不同,风格各异。佛陀造像,庄严肃穆,祥和亲切,菩萨温情脉脉,亭亭玉立;弟子幼稚天真,世故深沉;天王怒目瞪视,勇猛刚烈,无不塑造得栩栩如生,细致入微。炳灵寺壁画,保存到现虽然数量不多,却反映了十六国时期西北地区人民的社会风貌、音乐舞蹈以及装饰艺术。这是炳灵寺壁画重要价值之所在。
2022年,尚甘雨再上炳灵寺,仔细观摩石刻造像,认真临摹壁画、写生并创作。2023年11月初,尚甘雨第三次到访炳灵寺,感受与前两次又有不同。第一次走黄河时,行色匆匆,对炳灵寺的走访只能是走马观花。后两次的专门考察才有时间仔细观摩,悉心学习。尚甘雨三上炳灵寺同期,又参观了甘肃省博物馆,并且考察了孔子世家岭南派甘肃永靖支所在村落,孔子后人孔安平陪同考察、交流。尚甘雨于此留下诸多墨迹。2023年西北甘肃黄河文化考察之行,令甘雨先生感觉大有收获,满载而归。
尚甘雨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其书画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极高的收藏价值。近年来,尚甘雨的作品在国内外艺术市场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
尚甘雨是一位具有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的艺术家。他的书画作品充满了生命力和感染力,展现了他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他的绘画风格独特,笔触细腻,色彩鲜艳,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的书法作品则充满了韵律感和节奏感,展现了他对汉字的敬畏和热爱。
图为尚甘雨获奖证书
著名作家雪涅曾看过尚甘雨多次个展,比如北京文庙个展、合肥久留米美术馆个展,京郊田野个展,北京七道口个展,以及一些不同地域的同仁展的作品。雪涅看后评价道:“尚甘雨的“甘雨迎春”系列展已蔚然见品牌效应。每展每见新意,大画小画,均有自家气象;小品不见小,大画不见陋,构图上总有自家想法,多让人耳目一新。他的画出于传统,又不泥于传统,借想象之翼,畅舒心中块垒;笔墨毫尖,尽蓄人间情愫。所谓怀抱观古今,深心托毫素。”(潘书培、关峰)
展览经历:
2015年6月6日,参展“遥望天都——安徽十人邀请展”。
2016年1月9日,甘雨迎春——尚甘雨书画展在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展出。
2016年8月21日,由北京文人书院主办的“甘雨写生艺术展”在北京顺义顺梨农庄成功举办。
2017年2月3日,安徽籍艺术家尚甘雨第二届个展“甘雨迎春”画展在安徽合肥久留米友好美术馆隆重开展。
2020年9月30日,甘雨中秋——第二期大壮文化沙龙在北京高碑店举行。书画家尚甘雨小型书画展形式新颖,内容别致,令人叹为观止。
2023年1月9日,“绿水青山时代记忆——甘雨迎春展”开幕式在北京前门荣程会客厅举办。
2023年4月9日,2023浮诗绘·甘雨迎春丁香诗会在北京法源寺成功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