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师名家

孙力力:用杂技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发布时间:2024-03-04 09:14:25 丨 来源:北京日报 丨 责任编辑:杨海乾


学生们为孙力力庆贺。

《逐风者·男子集体车技》能很快调动观众的情绪。

本报记者高倩

在中国杂技团的一间办公室里,孙力力请学生们帮忙,抬出一座银色大奖杯——手机镜头甚至很难将它全部收入画中,这份肉眼可见的沉甸甸的荣誉,是匈牙利布达佩斯国际马戏艺术节成立30年来首次颁出的“评委团大奖”,带领中国杂技团将其收入囊中的,正是创意总监孙力力。同时,孙力力获颁赛事给予的“终身成就奖”,是中国杂技界第一人。

8岁登台表演,表演生涯长达50多年,斩获60余枚金奖……“终身成就”,是对孙力力人生最恰当的褒奖。

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很多人看杂技,觉得变化特别小。”孙力力说。顶碗、顶碟、钻圈,观众从小看到大,孙力力最想做的就是“创新”,改变杂技留给大家的印象,为此,她要拿出“本行人都没在杂技表演中看到的技巧”。

上世纪90年代,为备战第四届全国杂技比赛,中国杂技团举办业务研讨会,讨论参赛节目。孙力力为排椅、花盘、顶碗、滚杯等6个节目画了十几张草图,其中,顶碗“文活儿武演”,要“出手”,演员不但脚上有碗,还要完成翻腾、抛接的动作;花盘加上了“单手顶脚上起单手顶”,看得在场所有人连连摇头。

“不可能。”顶碗教练立刻反对,“你也是干杂技的,这边抛那边接,碗不都甩出去了吗?”孙力力被激起了斗志:“内行人都觉得不行,不是正说明可以出奇制胜吗?”团领导想了想,当即决定让孙力力练花盘动作,顶碗节目也交由她负责。

把只存在于构想中的动作变成现实,孙力力没有参照,只能摸索。顶碗在不断失败、不断改进的循环中渐入佳境,演员越来越了解“找劲儿”、给出反方向力的要点;孙力力一边盯着学员们排节目,一边见缝插针地找时间练功,哪怕再忙再累,每天也要练100多遍功,每遍功40多把单手顶,超高强度的倒立动作让她头痛欲裂,每每瘫倒在地板上,只能靠地面的凉气缓解,半个小时才勉强起身。

1995年,第四届全国杂技比赛在沈阳举行,《松鹤延年——顶碗》《蝶恋花——花盘》两个节目技惊四座,45岁的孙力力捧起“金狮奖”,热泪盈眶,由她创排演出的“单手顶脚上起单手顶”惊鸿一现,但由于难度太高,从此成为绝响。

《逐风者·男子集体车技》也是如此,从“不可能”的质疑声中一路走向了金奖的领奖台。传统的车技节目大多由女性表演,英姿飒爽,但最大的局限是车速较慢。要创新,孙力力就决心来次彻底的颠覆,演员全部换成男生。腰、腿、跟头、顶等杂技技艺极致展现男性的爆发力,车速最快能够达到26-28km/h。孙力力还设计了一个动作,让一串车子像风一样骑起来,一位演员逆向踩在骑行者的背上快速奔跑,疾驰如电,瞬间就能把观众的情绪调动至极点。

辛苦排练一年后,节目最终成型时,骑车的19人加上空中奔跑的一人,达到了令人屏息的20人。

让世界看到最好的中国杂技

《逐风者·男子集体车技》一炮打响。2022年11月,在中国杂技金菊奖全国杂技比赛中,它一举拿下杂技节目奖金奖;2023年1月,节目亮相兔年央视春晚,跑背、人车对穿、背翻720°、背上前翻540°、站四节等高难技术如同现实版“凌波微步”;2024年1月,在第十五届匈牙利布达佩斯国际马戏艺术节上,节目从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个节目中胜出,以绝对优势问鼎金奖第一名。

“十几个评委亮出分数,全是满分。”清一色的“20分”依次排开,孙力力下意识地“没敢相信”,她数次担任各大赛事评委,深知“哪怕是拿金奖第一的节目,怎么也要扣个零点几分”,现场担任评委团荣誉主席的中国杂技团总经理李驰也看呆了。更进一步,评委团决定将赛事成立30年来未曾颁出的最高奖项“评委团大奖”授予中国杂技团,孙力力则获得“终身成就奖”。漫天飞舞的彩带里,孙力力最先想到也最为自豪的是,“我是一个中国人,这个奖项绝不属于我个人,而是对中国杂技事业的肯定。”

杂技是最先走出去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一,40多年前,孙力力出国巡演,观众好奇的眼睛从始至终就没有离开过“奇怪”的中国人。在土耳其,有人问,你们穿的鞋子不都是两层的花盆底吗?在南美,大家打量着他们身上整洁干净的“的确良”衬衫,跑来询问为什么不穿绿色、灰色的军装或中山装。

“我们这一代人走出国门,既是宣传中国杂技,更是宣传中国的变化。”孙力力说。几十年来,中国演员在国际赛场上不断摘金夺银,中国杂技团已斩获70余个金奖。如今,国内各类杂技团体已超过500家,“未来,我希望世界上最好的杂技一定要来自中国,我们要做到最强,然后更强。”

排练厅就是办公室

技艺的赓续创新,离不开人才培养,1996年,孙力力转型教练,先后培养出250余名在国内外各大赛事中荣获金奖的演员。这位在国际杂技界响当当的大人物,到微信里变成最简单的、连头像都是初始灰色图像的“孙老师”。联系“孙老师”很简单,每天,她会待在中国杂技团,排练厅就是她的办公室。

“学生们是我从小带起来的,我对他们有了解,他们对我有依赖,也相信我教学的准确性。”有一次,孙力力在台下看演出,台上演员上排椅,孙力力直觉不对,立刻从观众席跑到后台,这时,椅子已经摇摇晃晃。“往里靠,别动!”孙力力一喊,如同一根定海神针稳扎当场,“孩子立刻就像钉子一样一动不动,稳稳当当地演下了全程。”

表演技巧、服装细节、临场心态……“早该回家当老太太”的孙力力,还是喜欢给学生们操持一切。她用自己的人生见证着中国杂技的发展。小时候,孙力力的老师是旧社会走过来的人,每天早上被“扒拉醒”,就站到师父头上练功,一根蜡烛烧完了才能下来。而现在,中国杂技早已迈入科学训练、面向世界并领跑世界的新时代。

鲜花与掌声当前,孙力力却甘愿收敛光环,隐姓埋名,“我热爱杂技,愿意为它奋斗,从来没有觉得自己有什么了不起。在中国杂技事业中,我只是一个过客。”

联系专线    商务合作    邮箱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