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艺2024年话剧编剧、导演人才培训班开班仪式。本报记者方非摄
本报记者高倩
“导演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导演、创作室负责人唐烨向年轻人提问,有人回答说是学识,有人说是胆量。作为一名资历深厚、经验丰富的前辈,唐烨没有立刻给出评价,她希望3个月的学习结束后再听听大家的答案。昨天,北京人艺2024年话剧编剧导演人才培训班开班仪式在菊隐剧场举行。这次编、导培训班是北京人艺首度进行编剧与导演人才的联合培养。
重点选拔“90后”青年人才
今年年初,编、导培训班启动报名,经过前期的考试和选拔,最终有14名编剧、导演学员入选,基于北京人艺与天津人艺开展的战略合作,天津人艺也选派了2名学员。5月至8月,培训班将开展为期3个月的培养。“从前,我们非常关注与大家的合作,但随着时间推移,我们发现每一位著名编剧都有自己的工作节奏和未来的创作方向。”北京人艺院长冯远征说。为了适应人艺的发展与市场主流观众群体的变化,培训班的选拔重点面向专业领域的青年编、导人才,特别是“90后”。昔年,曹禺23岁创作《雷雨》,何冀平、郑天玮写下《天下第一楼》与《古玩》时也不过30来岁。“在过来人眼里,这个年纪好像很稚嫩,但只要有才华,任何时候都能绽放。”冯远征说。
“这次培训班不是招聘,我们不仅是为了人艺发现人才,也希望给更多年轻人打开一扇窗。”冯远征说,之前在和年轻人交流时,发现一说起与人艺合作,大家都敬而远之,“觉得想都不敢想”。培训班像一个信号,“我们想告诉年轻人,只要努力,人艺的大门就是敞开的。”冯远征这样说。
培训班将延续人艺创作传统
培训内容方面,第一个月,30余位院内外专家将进行集中授课,既覆盖编剧、导演两个专业领域,也包括戏剧评论、戏曲、曲艺、舞美、表演等多个方面。同时,培训班将延续北京人艺深入生活的创作传统,组织戏剧观摩以及一系列采风活动。学员们将用两个月时间酝酿创作,以舞台演出的形式呈现培训成果。编剧与导演将自由组合,在指导老师的严格把关下对经典作品进行全新解读,或完成一部当代北京题材的原创作品。最终,人艺青年演员将参演作品,在小剧场进行汇报演出。
这3个月里,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学员们还要朝夕相处,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倾听,学会通过别人的帮助实现自己的设想。”培训班教学组成员唐烨说。一台演出的落地呈现绝非单打独斗、闭门造车,而是需要多方位通力合作。培训班第一课上,冯远征便讲解了自己作为演员如何配合导演、作为导演怎样协调演员的双重经验。接下来,濮存昕、杨立新、龚丽君、闫锐等授课老师都将把多年积累的心得带到课堂中,创作室、舞美处的艺术家们也将分享行之有效的舞台实践——正是出于这些考虑,在选拔学员的面试环节中,唐烨才有此一问:“导演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在她看来,年轻人应善于沟通,也要眼界开阔,在“最有热情、最不受束缚的年纪”充分燃烧自己的艺术梦想。
人才储备、剧目积累双管齐下
“对我们来说,北京人艺就是话剧的‘圣殿’,我们对这里满怀憧憬和向往。”培训班学员代表刘翀佐说,人艺的选拔消息发出后,他的朋友圈兴奋得炸开了锅,自己通过层层筛选,才拿到了正式的入场券。“初筛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要有独立编剧或导演的作品。”刘翀佐之前参加过乌镇戏剧节、北京大学生艺术节、国家话剧院“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第二季”等多个项目,有一定经验,这次走进人艺的课堂,他想再上一层楼,“期待能系统学习北京人艺正宗的艺术创作方法,创作出真正被中国戏剧市场认可、喜爱的作品”。
巍峨的话剧“圣殿”并非守成不变,从近两年的《赵氏孤儿》《哈姆雷特》《悭吝人》等作品中,刘翀佐能觉察到,“北京人艺的表达也在变得年轻化,作为年轻学员,我们一定会跟上时代的趋势和方向。”在关注当下命题与承继人艺传统的平衡间,培训班也希望发掘一批适合人艺创作风格的编、导人才。未来,北京人艺还计划以项目合作的形式进行舞台创作,丰富现有的艺术创作机制,让人才储备、剧目积累双管齐下。
有趣的是,一团喜气的开班仪式上有勉励信任,也有逆耳忠言。“有一个坏消息,就是伟大的编剧、导演从来不是教出来的。”培训班教学组成员、导演徐昂泼了盆“冷水”,培训班绝非包教包会的灵药,能走多远,还要靠学员们自己的领悟与努力。究竟怎样才能做出佳作乃至经典,“还是需要年轻人自己去认知,我们可以用社会经验、工作经验来提供引导,但这条路终究还是需要他们自己来走。”冯远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