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金牛区银沙路8号,每逢周一,这里都会传来悦耳的乐曲,阵阵曲声穿透院墙,在街道飘荡。
如果只听音乐,这是一支再普通不过的乐队。5月31日,这支乐队即将进行演出,这两天,他们排练的是《欢乐颂》,曲调悠扬、悦耳动听。走进其中就会发现,这是一支特殊的乐队,成员大多为视障者,平均年龄超过60岁。
乐队自2013年成立至今,公开演出场次超过200场,给不少听众留下深刻印象。乐队正如其名——“成都市自强不息艺术团盲人乐队”,向社会展示了残疾人自强不息、热爱生活的精神风貌。
乐队指挥曾是文艺兵
队员看不见他只得用嘴“指挥”
“音乐的节奏再快一点,音量还要提一点……”周一,是乐队集中排练的日子,演出日期临近,队员们都格外积极。他们早早地来到了排练室,一遍遍地磨合演出细节。
说话的人是76岁的乐队指挥王存大。他曾是部队的文艺兵,是乐队里为数不多的“专业选手”。退休后无意间了解到盲人乐队,看着年纪相仿的人因为音乐聚在一起,他便加入进来,成为其中一分子。
“大家看不到谱子,我只能用嘴指挥。”因为大部分成员是视障者,排练起来也就更花时间。王存大一般让其他乐队把一首曲子练好、录音,再把录音发到视障乐队群里,让大家反复听,熟悉后再合练。
据介绍,乐队成员平均年龄超过60岁,最大的年过八旬,最小的刚满30岁。他们当中,除少数有专业背景外,其他大多数没有接受过系统性训练,只是凭借着对音乐的热爱和不懈努力自学成才。
自掏腰包成立乐队
在黑暗中找到精神寄托
银沙路8号,是自强不息艺术团盲人乐队的“根据地”。乐队排练室就位于此处,说是排练室,其实就是一套三居室的老房子,里面放置着各类乐器、桌椅及与演出有关的物件。
乐队在紧张排练,房东张世维在一旁认真聆听。今年76岁的张世维,是这支乐队的队长。
作为成都视障者互助协会的会长,张世维不精通任何乐器,却是乐队创始人和灵魂人物。30岁那年张世维双目失明,后学习盲人按摩,还开了按摩店收学徒,先后带动200余名视障人士就业。
视障者大多听觉灵敏,对音乐较为敏感,张世维便将大家组织到一起交流学习。2013年,他用自己的积蓄成立成都视障者互助协会,组建了盲人乐队,其中多数音乐器材都是张世维自掏腰包购买的。“成立协会和乐队的初衷,就是希望将视障者组织起来,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同时,通过音乐的力量让更多人关注到残疾人的生活状况。”张世维说。
起初,乐队也有不少年轻人。但因为排练时间和收入等问题,他们逐渐离开了乐队。邀请乐队演出的大多为成都市区的社区和各级残联,演出费用不高,所以留不住年轻人。后来,不少老年人加入进来,“在团结友爱的氛围里,大家也互相有个精神寄托。”张世维说。
不过,大家对音乐的热情是一样的。每每排练时,现场热闹无比,大家都会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这个时候,张世维就会站出来,解决问题、调和矛盾。
排练之余,张世维还得操心乐队的柴米油盐。“张老师,厨房的米没有了。”就在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之际,张世维的妻子冯懿苹和志愿者们正在厨房为大家准备午饭。“大家因为音乐聚在一起,还要把生活过好,一起往前看。”张世维说。
最小成员是个“专家”
19岁就加入乐队
乐队成立至今,已有11年光阴,成员换了一批又一批,但乐队规模始终固定在二三十人。
30岁的吴祥是乐队里年龄最小的成员,19岁那年,也就是乐队成立之初,正在四川现代艺术学校读书的他就加入进来了。“这些年来大家互帮互助,给了我不少前进的动力,也让我变得更乐观。”吴祥说。
从学校毕业后,吴祥进入四川省残疾人艺术团,成为一名竹笛演奏者,但他没有忘记盲人乐队。在艺术团没有演出的时候,他就会来盲人乐队和大家一起排练,将经验传授给大家,是乐队少有的演出经验丰富的“专家”。
吴祥2岁的女儿对这里也是熟门熟路。5月27日,吴祥没有演出,便带着女儿一起过来排练。他告诉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他的妻子也是一名音乐工作者,闲暇时两人会一起带着女儿过来,他吹竹笛,妻子弹钢琴。
虽说乐队大多数成员比自己年长许多,但吴祥仍然喜欢和他们待在一起,“他们都是我的长辈,这么多年都很照顾我,在这里有家一般的归属感。”吴祥说。
保持活跃度
乐队演出足迹遍布全成都
由于视力障碍,乐队出行时很不方便,且演出大多为公益性质,收入有限,很多时候还抵不过成本。张世维只好自掏腰包维持运转,直到近些年情况才有所好转,但收入也都分给了所有成员。
“无论是否有演出,乐队都会定时排练,保持活跃状态。”张世维说,多年下来,乐队受邀走进社区、学校、福利院,足迹遍布成都各大区域,甚至到过成都周边地区。对于乐队成员来说,每一次受邀演出既是认可也是挑战,更是一次宝贵的全新体验。
这也是张世维坚持把乐队办下去的重要原因,他说,作为老年人,又是视觉障碍者,能走出固定、狭窄的活动范围接触新的人和事,是一件难得的事。“多听音乐,人也会变得更年轻。希望乐队能一直办下去,帮助更多视障者通过音乐展现自我,带领他们走进更加广阔的天地,享受更加美好的生活。”张世维说。
袁亮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秦怡 赖芳杰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