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王博(左)与郭歌。北京舞蹈学院供图
本报记者韩轩
时间:6月18日上午9点30分
地点:北京舞蹈学院青年舞团
昨天上午,明晃晃的太阳烘烤大地,北京舞蹈学院青年舞团的排练厅里,演员们在跳跃、旋转、飞舞……距离原创舞剧《巍巍正阳》在保利剧院的正式公演还有一周时间,一批优秀的年轻舞者正在加班加点挥汗排练。
舞剧《巍巍正阳》以“正阳门”为题,描绘了生活在正阳门下一家五代人的故事,诉说着一个伟大民族的苦难与辉煌。排练厅里,北京舞蹈学院创意学院副教授、舞剧《巍巍正阳》总导演帅晓军,正在给该校中国古典舞系教师朱王博与青年舞团演员郭歌说戏,这两位舞者扮演的是正阳门下一家人的第三代。
“转身时脚尖要虚着划过来,落地的时候要慢,要像个老人,不要少女感太强。”帅晓军一边指导郭歌,一边给她演示了一遍。在这段双人舞中,朱王博与郭歌饰演的夫妻已是老年,手中提着小灯笼,在家门口等待南下做生意的孩子回家,还原一段改革开放初期的故事。朱王博和郭歌一遍又一遍地模仿着老年人的仪态与动作特点,一段不到两分钟的舞蹈动作,他们已经排了将近一个小时,总体动作幅度虽不算大,却需要肌肉协调用力,两人的额头上渐渐沁出汗珠。
排练厅的另一边,青年舞团演员王思龙与饰演同一角色的B组演员王大山早已开始上下翻飞。他们饰演的是家族的第五代孩子——一心想当优秀仪仗兵的年轻人,正在为实现梦想努力训练。这一幕15分钟的舞蹈只有这一个角色从头跳到尾,没有对手戏,没有双人舞,全靠一人撑场,很考验演员的表现力,更是对体力的极大挑战。
一会儿一个竖叉,一会儿一个双飞燕,又一个鲤鱼打挺一跃起身,这些大开大合的动作非常养眼,却让演员吃足了苦头,毫无喘息之机。一小段舞蹈练了五六遍,排练厅开足马力的空调依然挡不住演员们的汗水,大颗的汗滴不断洒落在排练厅的地板上。
跟着音乐排了几遍,帅晓军一喊停,王思龙和王大山都瘫在地上大口喘气,练功服前胸后背被浸湿的地方,颜色明显深了一个色号。歇了一会儿,两人拿起各自的水壶开始喝水——通通都是将近1升装的大号水壶。“别大口灌,一口一口喝,喝得太猛对身体不好。”帅晓军满是关爱地“责备”着,他深知,舞蹈演员在夏天排练非常辛苦,要注意不能中暑,要及时补充水分,“但这么多年下来,大家都已经习惯了,只要有演出,这就是我们的职责。”
《巍巍正阳》是为庆祝北京舞蹈学院建校70周年推出的原创舞剧之一,自年初就开始排练。上周日,王思龙刚刚作为舞蹈诗剧《九歌》中湘君的扮演者,结束了一连五天的高强度演出,这周一一早就重返《巍巍正阳》剧组,马不停蹄地学习全新修改的舞段。为了迎接27日的首演,王思龙恨不得一天都扎在排练厅。虽然近几天北京不断发布高温预警,但他一心都在角色里。而这,正是一个舞蹈演员要完成人物塑造和舞台表现的日常。